本文作者:adminddos

奋楫前行迎头赶上 汕头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五年答卷

adminddos 2025-08-08 07:26:56 5
奋楫前行迎头赶上 汕头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五年答卷摘要: ...
 

  《说文解字》:“汕,鱼游水貌,从水、山声。”汕,又指沙堤或浅滩。历史上,汕头曾被称为“沙汕头”,即泥沙堆积而成的沙脊的头部。今日之汕头,正以昂扬之势,奋楫前行,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屹立潮头。

  “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这是2020年,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广东省汕头市领到的新使命新任务。

  明确“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汕头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调研之后,在这份答卷上落下关键一笔,为“迎头赶上”画出清晰路径。

  从全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开工,到汕头国际纺织城交付使用,再到规划面积约105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区启动建设……5年间,百载商埠汕头展现出蓬勃的现代化建设新气象。

  “今天的汕头,发展底气更足、人气更旺、城乡更美、士气更高。”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说,全市上下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

  ◎记者 林超 黎灵希 刘逸鹏

  “三新”积蓄新动能

  汕头市濠江区南侧,沿着广澳湾的海岸线驱车行驶,一路上可见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海面,形成一片壮观的“海上森林”。

  10米/秒,这是在台湾海峡“狭管效应”下,汕头沿海的年均风速。历史上困扰当地的强劲海风,如今已化作源源不断的绿色新能源,也成为拉动汕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年初,园区内的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3、4号测试机位已经竣工,计划于今年投入使用。”汕头“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说,届时,基地的单机最大测试容量将达到24兆瓦级别,风机检测能力将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个一体化”指的是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测认证一体化,打破了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物理间隔,代表着全球海上风电行业最高制造水平,该项目也入选了“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

  位于濠江区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投资40.77亿元,预计满产后年产值142亿元,以500亩的占地面积,实现传统风电产业园区约3000亩土地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如今,产业园已汇聚、德力佳、中车永济、洛阳轴承、、鉴衡认证等全球海上风电价值链龙头企业和机构。

  “到2030年,汕头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经济规模与综合竞争力将走在世界前列,产值规模超过2000亿元。”汕头市委副书记赖小卫说,汕头正在向“打造国家海上风电产业的根据地、国际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的新目标迈进。

  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是汕头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也在这里展现出蓬勃发展势头。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2024年,汕头规上新材料企业有302家,产值488.2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17.4%,拥有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

  “过去,我们依托精细化工等深厚的化工基础积累产业规模。如今,我们更强调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赖小卫说,汕头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绿色低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汕头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国际海缆登陆站和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城市,现有6条国际海缆直连30多个国家的297座城市,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50%以上。

  赖小卫表示,汕头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将立足国际通信枢纽、侨乡资源、绿色能源三大核心优势,以“跨境数据服务”为特色开辟新赛道,以“绿色算力”吸引侨资侨智,以深汕对口帮扶协作精准承接制造环节,通过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实现扬长避短。

  今年以来,汕头继续全力推动“三新两特一大”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跨越。在汕头市统计局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中,一组数字同样印证了“三”的澎湃动能:上半年,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6.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9.4%、12.9%。

  “两特”绽放新活力

  特色传统产业焕新与新兴产业崛起并举,是汕头现代产业格局的特点。

  作为汕头市最具辨识度的“两特”产业,纺织服装与玩具创意产业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内衣家居服产量和近70%的塑料玩具产量。但在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它们也面临传统产业中常见的企业小、品牌弱、产品低端等现象。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数字化浪潮,转型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产业存续的‘必答题’,是落实国家和广东省相关部署要求,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和环保压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温湛滨表示,汕头将始终坚定推动两大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

  从2013年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到2016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再到2023年完成数字化中台升级,在近10年间打造了一个传统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我们的转型升级,是主动拥抱数字经济,发力品牌价值与全渠道融合发展的进程。”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洪兴股份总经理周德茂说,公司早期就敏锐地观察到数字化经济催生的新型消费模式,于是以数字化为核心引擎,推动公司从传统制造向“智造+品牌+数据”的生态模式跃迁。

  2017年至2024年,洪兴股份年营收从6.52亿元增长至17.7亿元,划出了一道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的增长曲线。2021年,洪兴股份登陆深交所主板,成为A股“家居服第一股”。

  洪兴股份的蜕变故事,是汕头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19日,广东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汕头国际纺织城·中国针织面料交易市场(北区)500间商铺盛大开业。正是在这里,汕头首创纺织服装产业“前店后厂+垂直整合”模式,吹响了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冲锋号。

  “产能扩建的用地不足,是制约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最大阻力。”周德茂说。如今,规划面积1700亩,首批110万平方米国际纺织城的标准厂房已在2024年交付纺织服装企业使用,一批纺织服装智造工厂纷纷落地。

  作为汕头第一大特色产业,纺织服装业今年6月备案投资额达21.06亿元,同比增长78.2%。其中,涉及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等提质升级类项目占比达55.3%,投资额占52.9%,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

  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落地,让汕头向“打造超20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这一远期目标阔步挺进。如今,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带还呈现出了“数字化生态圈”的雏形:头部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上云用数”,配套服务商提供智慧物流和数字营销。

  距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带约40公里的澄海区,另一场关于玩具的传统产业革命正在进行。

  今年3月,与百度、灵优智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首批AI玩具生产计划。4月,实丰文化与完成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宣布正式成立AI产品联合实验室。

  “搭载AI技术为IP玩具带来了全新生机,赋予其更强的互动性与智能性,促使玩具从单一的娱乐工具,转型为兼具情感陪伴与教育功能的贴心伙伴。”实丰文化副总经理蔡佳霖说。

  7月29日,澄海区政府与商汤科技签约共建全国首个“AI+玩具”产业基地。这个年产值超500亿元的“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现已聚集了6万多家生产经营单位。

  “当前,汕头玩具产业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迈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3D 打印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跨境电商+智造+科教+IP’模式的深化,汕头有望早日实现千亿级玩具产业集群目标。”温湛滨说。

  “一大”汇聚新势头

  走进生命科学园区的展厅,和胃整肠丸、“五环牌”红花油等众多消费者熟悉的医药产品依次映入眼帘。作为一家根植汕头的民营药企,泰恩康不仅已在两性健康用药、肠胃用药、眼科用药板块构筑起了自身优势,还在白癜风等皮肤自免用药领域布局了创新药。

  距离泰恩康不到5分钟车程的厂区内,一台台超声设备“整装待发”,即将被运往世界各地的医疗机构。今年1月,超研股份在深交所敲响上市宝钟,成为年内医疗器械领域的首家上市企业。

  在超研股份东南方向10公里外,的软胶囊智能车间内,18条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行,闪着绿灯的AGV(自动导向车)灵活穿梭其间。在这里,从胶液与料液制备到大包装等全流程均是高度自动化控制,极大提升了公司的产能和效率。

  近年来,一批汕头本土企业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大健康产业欣欣向荣的图景。

  “大健康是潜力巨大的新型朝阳产业与成长型产业。”赖小卫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健康广东”规划持续推进,汕头市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023年,汕头市发布首个大健康产业指导性文件——《汕头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汕头市大健康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医药制造创新中心和医疗康养高地”。

  集群之“大”,在于产业集群实力——汕头大健康产业囊括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5个子行业,医疗服务、旅游康养服务平台等3个重点领域,形成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到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等产业链条,制造商贸基础扎实。

  制造之“新”,在于创新转化活力——汕头培育了泰恩康、制药等多家上市企业,拥有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等高校与科研院所,正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前沿成果可与企业需求实现快速对接,推进科研创新的成果转化。

  高地之“高”,在于医疗康养能力——汕头拥有6家三甲医院,打造了粤东首个医疗综合体万年青国际医疗港,布局了一批区域康养品牌项目,医疗服务资源丰富,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

  汕头大健康产业的独特优势,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健康企业和相关项目在此落地,汕头大健康产业集群效应已逐步显现。

  2024年,汕头全市“四上”大健康产业单位数量达165家,完成投资48.98亿元,同比增长5.5%。2025年以来,汕头全市签约、拟建、在建大健康项目共67个,总投资额约为138亿元。

  “目前汕头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项目投资超130亿元,发展前景广阔。”赖小卫说。

  服务打造新名片

  40余年前就首创“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的汕头,正在重新唤醒改革基因,努力将营商环境打造成发展新名片,支撑“三新两特一大”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汕头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明确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贯彻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

  目前,汕头已上线“秒批秒报”事项1107项,22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短,首次实现“交地即交证”,企业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

  同时,汕头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重拳开展“春雷”“南粤执行风暴”等专项活动,严厉打击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在活跃的商业生态与持续的改革攻坚带动下,汕头营商环境实现整体提升,连续4年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首位。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犹如磁石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纷至沓来。据统计,2024年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投资增长24.2%,推动52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900亿元,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随着不断增加的工业投资,产业园区、科技城正在拔地而起,上下游企业陆续入驻,群贤毕至、群星荟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2025年6月,汕头高规格召开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凡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能做到的,汕头也能做到,也应该要做到。”温湛滨在会上表示,要拿出当年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根据会上推出的《汕头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方案》,汕头将围绕政务服务、企业环境、政治生态3个方面,明确52项重点任务,精准发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全面打造“汕头服务”的“金字招牌”。

  45年前,汕头,这座有着“百载商埠”美誉的城市,成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率先扬帆起航。

  45年来,这座粤东城市,凭借着深厚的商业根基、庞大的海外侨胞资源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迅速崛起,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

  风正扬帆,征途如虹。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感召下,汕头正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提升营商环境,这也将为其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征程中,注入源源不竭的澎湃动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