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组织开展,最终评选出19位“上海社科新人”。
“澎湃新闻”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对这19位青年学者进行了访谈。访谈围绕青年学者各自的研究领域、学术旨趣、研学经历、治学故事与经验启示、“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对于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助推作用、个人学术成长与本市理论社科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等话题展开,以期为青年学者的治学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与启迪,成为其学术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有益激励。
本篇访谈的“上海社科新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统计学与数量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纪园园,她的研究领域为因果推断与政策评价。

纪园园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纪园园:我于201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统计学与数量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等10余项课题。荣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第十六届“张仲礼”学术奖,入选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兼任上海市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财务学会理事等职。近年来,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经济研究》《学术月刊》《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计量经济学教材。
我主要从事因果推断相关理论方法及其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研究。在理论层面,聚焦于因果推断模型的拓展与完善,旨在为具体政策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估提供可靠工具,进而为政策的制定、调整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依据。在应用层面,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依托微观和宏观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影响机制与异质性效应展开系统分析,以期揭示数字技术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社会公平目标中的作用路径。
澎湃新闻: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对青年学者而言是否足够友好?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上海市有不少面向青年学者的扶持政策,您的学术研究工作是否从中受益?
纪园园:当下,各类政策与制度正从国家到地方多点发力,为青年学者成长铺设坚实路径。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资助体系,到地方层面的“晨光计划”“曙光学者”“东方英才”“社科新人”等多样化人才支持体系,逐步构建起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的激励支持网络。
我认为对于青年学者而言,以下三方面至关重要:
第一,方向引导,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找到问题的落点。对大多数青年学者而言,科研的起点往往充满不确定性。选题怎么定、方法怎么选、如何在理论与经验之间架起桥梁等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影响着后续的研究轨道。学术共同体的“传帮带”机制依然不可或缺,从制度化的导师制,到更为开放的学术沙龙、读书会、研究小组,都是帮助青年学者厘清方向、站稳脚跟的重要支点。
第二,资源支持,从“想法”到“成果”的转化机制。科研的启动,永远不只是一个“想法”的问题。项目启动经费、数据获取渠道、国际交流机会等,决定了一个青年学者能否迈出从设想到产出的关键一步。如果缺乏初始资源,很容易“卡在起跑线”。
第三,平台赋能,让青年思想获得被看见的机会。青年学者的声音和思想需要更大的舞台,包括优质的期刊渠道、会议机会、政策建言机制等,这些都是其走向学术成熟、形成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此次申报“上海社科新人”的相关课题?获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称号之后,您觉得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以及之后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纪园园:此次申报“上海社科新人”的课题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加速赋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展开。人工智能为打造以“自立自强”为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不断夯实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能力与系统性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立足新时代发展全局,如何用好人工智能这把“关键钥匙”,构建更加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更具韧性的能力支撑体系和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已成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根基、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命题。
获得“上海社科新人”这一称号,对我个人的课题研究和学术发展路径来说,是一份重要的助力。首先,“社科新人”的评选,是对我前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一种鼓励,让我更坚定地扎根现实问题、走进理论深处。其次,这一称号所配套的项目资助与资源支持,为我今后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科研保障。而上海所具备的良好科研环境和政策配套,也让我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受益匪浅。最后,从长远看,“社科新人”平台将我更紧密地链接进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共同体中,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后续申报国家级项目、参与重大政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更具体地来说,您觉得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水平提升将会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纪园园: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更多体现在其思想的引领力、制度的创新力和价值的传播力上。从城市治理体系的演进,到公共政策的生成逻辑,从文化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到社会共识的凝聚路径,哲学社会科学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如何看待世界、理解自身,乃至如何参与塑造未来。对上海而言,作为国家明确赋予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引擎,软实力的提升更多体现在能否提出原创性的思想框架、塑造具有引领力的话语体系、构建具备解释力和引导力的制度逻辑。哲学社会科学,正是这一过程背后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
具体到我所从事的“数字经济”研究领域,本身就处于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前沿阵地。当前,全球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浪潮,谁能率先提出具有范式引领力的解释框架,谁就更可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数字化浪潮推动的不只是技术跃迁,更倒逼制度逻辑与价值体系的更新。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国的数字发展实践中提炼出一套具有解释力、适应性与推广价值的理论话语,不仅能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也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在数字时代的思想表达力与制度引导力,真正实现从“数字化先行者”到“范式引领者”的跃升。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科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何种创新挑战?您所在的学科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纪园园: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强调理论建构与经验验证的有机统一,追求逻辑自洽、因果清晰的分析路径。随着大模型、深度学习、复杂网络等前沿算法的快速演进,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再只是工具层面的技术革新,更是对认知方式、数据观念乃至因果推理逻辑的系统性重构。传统社会科学往往依托变量有限、结构明确、理论驱动的建模方式,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所面对的数据正变得高维、不规则、强异质性。这些数据既难以服从经典经济模型的预设假设,也无法简单归约为线性因果链条下的结论推导。
面对技术浪潮的持续冲击,计量经济学正努力在理论拓展与方法革新之间,寻找一条可持续、可解释的演进路径。一方面,计量经济学正积极吸纳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尤其是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算法工具,在非线性关系识别、高维变量处理,以及文本、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建模中,拓展了传统模型的应用边界。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从未放弃对“因果识别”的学科初心。在强调算法预测能力的同时,它始终要求研究者超越“相关性”,追问“因果性”。因此,当前的前沿探索更多聚焦于如何将AI的计算优势与经典识别策略深度融合,在保留理论解释力的同时,提高处理复杂数据结构的能力,进而提取出更具可解释性、可检验性的因果机制。
澎湃新闻:在当下这个人文学科价值被重新讨论的时期,对于后辈的社科青年学人,您有哪些建议?
纪园园: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社会结构剧烈变动、技术范式快速更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想提出三点体会,供青年同行们参考。
一是,要坚守问题导向,沉得住气、提得出问题。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立足现实、立足国情,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中识别出具有结构性意义的现实问题。对青年学者而言,尤需抵制“立刻有效”“快速产出”的诱惑,更应扎根实践,从社会现场中捕捉真正值得回答的问题,在理论逻辑中厘清因果与机制。
二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增强交叉意识与现实感。当下这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工具和手段的革新,更深层地冲击着知识结构与研究范式。面对这种重构性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主动走出原有范式的舒适区,积极回应来自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融合需求。这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命题,更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任务。
三是,要回归社会关切,在服务大局中增强理论引领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真正“影响力”,不在于观点传播的速度,而在于关键时刻是否“说得出话、解释得清楚、提供得了方案”。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科学不能只是观望者和评论者,更应成为问题诊断的发现者、政策创新的参与者、价值共识的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