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女律师十年体检未有“患癌风险”预警,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的报道引发关注。报道称,北京执业律师张女士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从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张女士认为爱康国宾存在漏检、误检问题,质疑爱康国宾的体检是“假体检”。
张女士的质疑,在网络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像张女士这样按时按点地在专业机构检查自己的身体,还照样遭遇确诊即晚期的尴尬,那这样的体检还有什么意义?
人们对体检的期待,与实际效果之间有不小的差距
针对此事,体检机构爱康国宾的母公司爱康集团发布了两次声明。大意是说,经过专家评估,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报告结论与肾脏超声检查实际情况一致,不存在对于肾脏检查漏诊或误诊情况,进一步确认爱康无责,爱康的体检不是“假体检”。
不过,当事方的自我辩护并未得到张女士的认可,她认为,体检服务出检测结果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服务是专业医务人员对体检报告进行解读。针对右侧肾脏“钙化灶”,当时爱康的医疗人员解读为“不需要任何处理,属于正常现象”。
无论是体检机构还是患者的说法,都还需要得到第三方权威机构的鉴定。而在网上,普遍存在着对于体检效果质疑的声音。
有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近年来,爱康国宾体检旗下的体检机构多次被投诉存在“体检报告不准确、误诊”“漏诊”“检查敷衍”等现象。仅在黑猫投诉平台,关键字含有“爱康国宾”的总投诉量就达到了1220条。
不管结论是什么,这一事件也折射出,民众日益提升的对体检效果的期待,与体检实际效果之间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普通人对体检的期待是什么呢?
那就是能及早发现早癌这类对人体伤害极大的潜在疾病,从而将这些疾病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事实上,相比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早发现,人们更在意对早癌的发现。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大多数的癌只有早发现才有治愈的机会,一旦到了晚期才发现,基本等于失去了与癌症抗衡的本钱。
这也是人们对出现“按时按点体检依然患癌 确诊即晚期”的情况,最不能释怀的地方。
从医学的角度讲,体检真的就能发现早癌吗?应该说,健康体检只是一种基础筛查手段,而且这里面还存在着较多的变数。因为绝大多数的癌症,在早期基本没有症状,常规的血尿化验也难以发现,而意向检查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能为了营销夸大效果,体检的质量标准也要跟上
引申去看,这件事其实也牵涉出两个问题。其一,对于体检有没有一个公认的行业标准?其二,现在各体检机构推出的形形色色的体检套餐,其效果究竟如何?
与专业治病不一样,健康体检查什么,当前似乎没什么依据可循。用听诊器听听心脏是检查,用超声心动看看也是检查。用听诊器听不到心脏杂音,不代表心脏没有毛病;用B超机没有看见心脏运动不正常,也未必可以给心脏健康打包票。
人在生病的时候,可能会围绕一个问题反复检查、多维度检查;但在体检的时候,不大可能围绕一个没有明确阳性体征的问题多方位检查,因此在实践中对于还没有形成“气候”的早期疾病,就有着更多的漏诊概率。
现在的很多体检,虽然项目组合五花八门,但是缺少针对某一类特殊疾病早发现的组合拳。面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的体检套餐,人们除了知道项目多的可能效果更好以外,其实并不清楚这些项目在哪个层面能带给体检更积极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理由,可能选择便宜套餐的人,会在身体发生状况后懊恼自己没有查得更细;但选择高端套餐的人,对于漏诊就不大容易接受了。
事实上,为了营销,各种体检机构可能会有意无意夸大体检对于疾病早发现的效果,这其实为后续产生矛盾埋下了隐患。
说到底,体检机构应该让大家知道,健康体检是一种过滤式的筛查,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疾病,但不是发现早期疾病的“万能保险”,大家对健康体检不要期望过高。
此外,体检的质量标准也要跟上,包括体检结果的综合评估、体检套餐的合理搭配等。前端设计明了,消费者才能知道自己选择的体检,到底能带给自己什么。(作者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