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看离婚概率:八字合婚www.jixiangqiming.vip:-宇树拿下机器人运动会首金,但第二名没有使用遥控器

adminddos 1 0

王兴兴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本次比赛,宇树团队大致筹备了几周的时间。

“6分34秒!”

8月15日上午,世界人形运动会的首个冠军诞生——来自1500米田径决赛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H1。

颁奖台上,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宇树H1披上了红色的披风。颁奖台下,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掏出了手机,拍摄了宇树领奖的全过程。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王兴兴表示,机器人近几年的进步实际上是超乎公司很多人的想象。他透露,本次1500米H1的平均速度是3.8米/秒左右,“离H1奔跑最高速度5米/秒还是有一些距离。”

不过,在1500米项目比赛中,宇树机器人奔跑仍然需要人类操作员奔跑操作,仅获得第二名的天骄没有使用遥控器。此外,在今天的小组比赛中出现突发状况,宇树机器人在奔跑中撞倒了上海交大数字山海的一位人类遥控陪跑员,这暴露出高速状态下对机器人操作精度的更高要求。

机器人撞了人类队员

在长跑比赛中没有使用遥控器的机器人天骄,来自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机器人型号为天工Ultra。在此前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天工采用了UWB半自主导航。“我们在这段时间也对算法进行了升级和迭代。”天工Ultra团队的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本次比赛采用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算法,并结合了BEV动态障碍实物感知,“基于这些技术,天工Ultra能够自主识别赛道的分道线”。

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没有遥控器,意味着机器人需要自主面对多台机器人同时奔跑的信号干扰和大曲率弯道。“这非常考验机器人的环境识别、动态控制和自主执行能力,这也是未来机器人在多地形、多场景自主移动作业的基础。”

“我们的机器人也能够在无遥控的状态下进行比赛,但这一次我们为了追求更极限的速度,没有使用遥控方案。”王兴兴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本次参加比赛的H1和今年年初登上春晚的机器人型号一样。“我们在硬件上几乎没有大的改动,更多是算法上的调整训练。”王兴兴透露,本次比赛,宇树团队大致筹备了几周的时间。

在今天的比赛中,还有一个突发状况引发关注,比赛中宇树的机器人撞到了数字山海队伍的人类操作人员身上,机器人稍作停留后继续奔跑。数字山海队成员许鸣洋在赛后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它们(宇树)机器人速度非常快,可能在转向的时候,对操作手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许鸣洋称,结合团队自身经验,他在使用其他更快的机器人时也发现类似问题:步幅越小,步态调整越灵活,步幅越大,机器人转向控制难度越大。

一天前,许鸣洋在B站刷到了宇树机器人跑步的相关视频,看到实测中机器人不仅展现出流畅的奔跑能力,更被捕捉到双脚腾空的瞬间,步态自然接近人类。他判断,这得益于大量强化学习及其他训练方法的持续优化,“确实厉害”。

许鸣洋评价,总体上宇树机器人在硬件设计与跑步算法、步态上表现出色,操作端有优化空间。未来或许可通过进一步调整步态控制策略、优化惯性管理等方式,平衡速度与操控性。 

而从人形机器人运动的整体表现来看,现场有业内人士评价,相比今年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马速度快了很多,包括双臂摇摆,迈大步,对于平衡的控制、动力输出都有很大提升。

对于赛场上的各种状况,一位参赛队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还比较初级,“可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在这么早期的情况下就受到这么多关注。”他说,机器人的各种突发状况其实提醒大家,人形机器人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外界需要抱有更大的耐心,到最终走向家庭、走进工业场景,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

期待机器人性能拉爆

“拉爆了!”

夺冠的灵翌科技队员孙宝岩赛后对第一财经记者感慨。对人类来说,1500米也是一场考验,他评价宇树H1今天的表现“老当益壮”。“虽然它已经两岁了,在人形机器人年纪里算个老兵了,但是效果还不错。”

天眼查数据显示,北京灵翌科技有限公司由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是宇树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孙宝岩透露,除了宇树杭州总部,宇树上海、北京分公司也都派出机器人选手参加运动会。

1500米长跑考验的是什么?

有参赛者对记者提及,长跑考验机器人电机的稳定性和耐热性,也有使用宇树机器人的参赛者认为电池才是最大挑战。

孙宝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是一个长跑比赛,但对机器人的考验是综合的。1500米长跑最大挑战首先是运动控制程序,一要控制稳定的同时有较快的运动速度,二是硬件的稳定性,包括散热,关节电机的扭矩等都会有相关的影响。

和人类运动员往往专注1个比赛项目不同,孙宝岩透露,接下来宇树机器人还将参加400米、100米、跳远等多项比赛。他表示,机器人在准备长跑和短跑过程并不相同,长跑更多考验的是机器的散热,短跑更多考验机器的爆发力。

王兴兴也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宇树的机器人还会参与到400米、100米的项目当中,他对这些项目非常期待。“短跑对速度、爆发力的要求更高,我很期待看到机器人的性能被拉爆。”

也有现场人士指出,机器人跑得越长,出错的概率可能越大,人类研究机器人最终目的是应用到各行各业,未来比如在工厂干活可能8小时甚至24小时,对机器人的硬件和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长跑比赛也是一次绝佳的技术“练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