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8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安徽大学哲学学院联合组织的暑期文化调研活动——“道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与生态皖北建设”——在皖北地区圆满完成。两校34名师生组成联合实践调研团队,携手地方专家与非遗传承人,深入寿县、蒙城、涡阳三座历史文化名城,旨在通过田野调研与学术对话,探求无形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形的生长。

7月24日的开营仪式上,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向复旦大学实践队伍表示热烈欢迎,院长王金柱教授与党委副书记李洪老师均对两个学院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表达了期待。他们指出,本次研学活动是一次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科学学习活动,在考察文化的路线中体会到皖北道家文化的活的精神与活的形式,从中感受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历史,从而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注入活力。随后,复旦大学的何益鑫副教授提示同学们,以往基本上是通过出土文献、传统注疏去了解老庄哲学,而此次实践项目让大家有机会实地考察道家文化如何影响当地人的精神文明。
本次调研聚焦历史与当下、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对话。现代城市的物理空间、教育场域与公共治理需要以道家思想的启示来启发与绑定;而历时千年的道家哲学则需要在公众参与、文化传承与城市治理的日常实践中得到当代的再现与再生产。团队采用多模态田野研究方法,综合现场体验、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与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对照分析了三城的资源转译、载体设计与治理路径。
历时五天,实践团队深入了皖北三大文化实践点——寿县、蒙城、涡阳。三地各具特色:寿县以古城防洪智慧与楚文化见长,蒙城聚焦庄子哲学的生活化表达,涡阳则呈现了老子思想的源流脉络。
一,寿县见楚
开营仪式结束后,实践团队前往楚韵悠长的寿县,先后参访了古城墙、报恩寺、楚文化博物馆、孔庙等地,体验到当地的楚风汉韵、唐宋旧话与崇寿礼俗,考察其中静默展现的千年文脉。
首站寿县古城墙,历史上一直发挥着军事防御与防洪的双重作用,其排水涵闸“月坝”至今仍可正常运作。实践团队考察其分层修缮策略:底层保留宋代夯土,中层加固明代包砖,表层铺设市民步道,实现文物保护与公共空间功能的结合共存。而在楚文化博物馆,700余件涉楚文物讲述着楚国兴衰。越王剑寒光凛冽,楚金币熠熠生辉,从中可以窥想古楚国从立国汉江到东据江淮的百年沧桑。此外,孔庙中常态化开展的研学活动,非遗传承人李芬芬指导的香包制作,二十四节气馆中生活体验与宇宙节律的连结,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生活的活力。

在寿县,今人与古意、文化与城市之间徜徉对话着,令莫同学感触颇多:“楚文化与天地神鬼共舞的浪漫气质早已在千年历史变迁中融通三教、默化九流,与寿春民俗不分你我。也许旧朝旧苑逐渐成为了博物馆里的遗物,楚风楚韵却始终在淮夷大地绵延生息。”在寿县,传统文化不会被束之高阁、圈地而亡,而是与时共生、历久弥新。
二,蒙城梦蝶
告别寿县古城,实践团队于7月25日傍晚抵达蒙城。师生们受到了蒙城县委宣传部、文化旅游体育局和庄子研究会的各位领导的热情接待,并在以庄子命名的酒店中观赏庄子主题文化展演。
翌日上午,实践团队重点参访了万佛塔和庄子祠。始建于宋崇宁元年的万佛塔,结构精巧、造型秀美,既是南北方造塔工艺融合的典范,也集中体现了北宋建筑美学与宗教文化。而庄子祠始建于元丰元年,顺应当时的“崇道抑佛”政策。其中逍遥堂、梦蝶楼、五笑亭等各式建筑,都是庄子哲学意象的具象表达,呈现其精神自由与物我超越。
午后,实践团队走进蒙城博物馆,参观了“尉迟寺遗址”“古蒙神韵”“楹联文化”三大常设展区,走近系统梳理的蒙城地区文明演进轨迹。随后,师生们还亲身体验了“庄子养生功”。其结合道家哲学与中医导引,在吐纳呼吸之间,时而熊经鸟伸,时而鹤立鱼游,高下动静,莫不中节中音,翩婉合宜。在这轻重交加、时疾时徐的节奏中,师生们也体会着那含虚抱朴、逍遥坐忘的庄子意境。而在接下来的庄子文化发展座谈会上,两校同学们踊跃发言,从自身的学科背景与调研观察出发,为进一步推动庄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动力。

7月27日上午,实践团队继续参访了秋水园、菌菇种植园、药食同源体验馆、图书馆及科技馆等地,全面感知了蒙城对庄子思想的活化利用与落地实践。通过景观打造、学术深耕、文艺创作、现代转化、产业融合与沉浸式体验,实践团队从各个角度感受到蒙城“无处不庄子”的浓厚文化氛围,以及“让经典活起来”“让庄子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念。
三,涡阳源道
黄淮之间,涡水汤汤,水不涵涡,遗泽千载。7月27日下午,实践团队驱车前往涡阳,探访老子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实践。

在涡阳规划馆,“老子文化溯源墙”呈现老子生平、思想精髓及其与涡阳地理、人文的深层关联,重点展示以老子文化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蓝图。天静宫里,今人修复的古建筑与道家的文化符号不断对话,无形的道此时也似乎有了形状。天静宫作为道教文化遗产的现代保护案例,既记录了历史的脉络,又通过空间再现和符号解读结合公共教育。
次日在涡阳博物馆中,实践团队认真学习传统汉礼,以虔诚之心“礼敬先师”;参访文化殿堂,深刻感受到涡阳跨越千年的沧桑巨变与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专题座谈会上,两校师生结合参观学习体验,从哲学、历史、文化传承等多视角出发,围绕涡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国学教育的推广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积极为涡阳的文化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结语
本次道家文化调研,在寿县、蒙城、涡阳三城展开了从历史脉络到现实实践的全景式探索。通过对楚文化博物馆、庄子祠、万佛塔、天静宫等地的走访与调研,实践团队考察了道家思想在物质遗产保护、空间再现、数字化展示、文化教育与区域治理中的生动落地;也看到了在保护与利用之间仍需正视的挑战,如文物陈列的生动性、数字资源的广泛化、青少年教育的深度化等。
本次调研强调的核心价值在于:让隐性知识成为公共记忆,让历史脉络通过城市空间、教育场域与科技手段走入公众生活。通过多模态田野方法、沉浸式体验与跨学科对话,皖北地区的道家文化资源被重新编织成可被理解、参与与传承的现代图景,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自信与社会认同。未来仍将致力推动道家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播,强化数字化讲解、沉浸式体验与校园-地方协同的教育生态,使道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感、可及、可持续。愿这份努力使老庄之道,成为公众日常的智慧源泉,与城市治理、文化产业、国学教育共同生长,成为城市中最温暖、最持久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