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调查:10年期限+千万额度,银行比拼“大额消费贷”

adminddos 2 0

  华夏时报 记者 付乐 实习生 李佳禾 北京报道

  继“利率战”之后,“额度比拼”成为当下银行抢占消费贷市场的策略。

  在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贷投放力度的背景下,银行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近日,记者发现,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地方银行纷纷升级产品,推出额度超千万元的消费经营组合贷款,部分产品不仅支持“先息后本”的还款方式,贷款期限更延长至10年。

  近日,记者以用户身份走访多家银行,发现消费者申请大额消费贷时,银行的风险把控极为严格,设置了多重条件与门槛。在业内看来,对于这类产品的推广,银行并不追求广泛的市场覆盖,而是聚焦于挖掘优质客户与高净值客户。

  “额度比拼”升温

  记者了解到,消费贷利率调整后,大额消费贷产品密集推出,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纷纷上调信贷额度,部分产品最高已达千万元。

  某国有大行官网显示,某款个人信用贷款,最高额度500万元,最长还款期限7年,用户可通过线上APP、网上银行或线下网点办理。

  该行工作人员介绍道,支持合法合规的消费与经营贷综合产品,用于消费的部分,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用于经营的部分,最高额度可达1000万元,最长期限10年。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均尝试将消费贷与经营贷组合起来,借款人可申请用于个人合法合规消费或经营用途。

  这类综合产品一般需要借款人以房产抵押作为担保方式进行申领,即为“个人房产抵押消费与经营组合贷款”,比消费贷的额度上限更高,还款期限也更长。

  除上面提到的国有大行,另一国有大行专为个人客户推出个人综合消费贷产品,两者最高额度均为300万元,期限长达7年。公开信息显示,该行线上信用类小额消费贷以及产品,当前最高额度已调升至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5年。

  湖南某银行同样推出了一款综合贷款产品,面向符合授信条件且信用记录良好的个人借款人,额度最高为房产评估价的80%,且不超过500万元。该项综合贷款中消费类最长使用期限10年,可用于个人及家庭购车、装修、旅游、医疗、婚庆、购买大额耐用消费品等合法消费用途。

  另有股份制银行为“优质白领”提供专属信用贷款,最高额度150万元,最长贷款期限3年。

  该行工作人员向记者推荐了线上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3.1%起,最高额度50万元,其中超过30万元的部分需采用受托支付方式,银行不直接将款项打入个人账户,而是直接支付给4S店、装修公司、学校等指定商户。针对委托该行办理薪资代发业务的企业,其员工可申请个人信用贷款,办理时需提供工作证、身份证、劳动合同、代发流水及申请表等材料。

  某城商行信贷经理表示,该行线上消费贷要求客户年龄在23至60岁之间,可通过银行APP、小程序申请额度并提款,最高额度20万元。若线下补充基本材料,最高额度可上调至100万元,支持线上审批、按日计息、随借随还。

  农商行方面,一家市级农商行推出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最高额度100万元,还款期限最长5年,用于借款人及家庭购买耐用消费品、家庭用车、住房装修、旅游、医疗、教育、住房租赁及其他银行认可的明确消费用途。

  高门槛下的“小众产品”

  大额消费贷看似诱人,其实申请门槛并不低,并非普通消费者可轻易获得。

  某国有银行客户经理表示,系统会根据客户的年收入、公积金缴纳情况、征信记录等进行综合评分,评分直接影响贷款最高额度。若客户收入较低且存在多个不良记录,可能因征信不达标而无法申请。

  上述客户经理表示,“目前尚未出现成功申请百万元以上的案例,办理用户的申请额度多集中在30万至50万元。”

  某农商银行大堂经理表示,该站点目前并未有过申领百万消费贷的情况。

  另有某银行信贷经理解释称,相关产品仅向“全国500强企业员工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开放,客户申请时需提供社保或公积金证明。贷款额度按个人工资计算,最高不超过12个月的收入。年收入超150万元的客户以150万元为上限,年化利率根据申请人工资水平在6.2%至6.6%之间浮动。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银行在审批时会重点审核征信记录、社保缴纳情况、公积金账户信息及个人收入证明,工作稳定、信誉良好的优质客户更容易通过审批。

  某大行员工也提到,用户是否在企事业单位及银行征信“白名单”中,并非决定性因素。例如,年收入较高的客户若偶有欠款且能短期偿还,不会影响贷款申请。但收入较低且不良记录频繁的客户,可能被系统评定为低分,导致申请额度极低甚至无法申领。而千万元级别的贷款产品,申请人需先填写房产所在地、小区名称、房屋面积等信息,由银行进行专业评估后才能确定额度。

  从“降息”到“额度+期限”

  在消费贷领域持续发力,是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的直接体现。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家银行不断优化产品设计,通过灵活调整额度、期限和利率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融资需求。

  与传统的单纯降息让利模式不同,如今银行更倾向于采取“提升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的组合策略。这不仅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利率水平,还能通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利息收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增长。

  这一经营策略的转变,与公众消费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如今,贷款消费已从过去的“争议行为”转变成被广泛接受的消费方式。同时,持续走低的存款利率也促使大众减少现金持有,更倾向于通过信贷工具满足消费需求。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18万亿元,同比增长6%,上半年新增1950亿元。

  “相较于网贷和信用卡,银行大额消费贷的优势在于利率更低、额度更高,且服务更为规范。”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王蓬博对本报记者表示,大额消费贷的受众主要是信用记录良好、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这类人群虽财务状况稳定,但在面对教育、医疗等大额支出时,仍可能需要额外资金支持。

  王蓬博认为,银行向信用最优、还款能力最强的客户提供高额贷款,既能降低风险,又能锁定优质客户资源,体现了当前政策环境下银行的精细化运营思路。这一做法具有合理性,短期内不仅能提升贷款业务规模,还能降低整体风险。毕竟优质客户的违约概率低于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但银行需加强风险管控与全链条监控,尤其要防范申请人信用造假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不过,银行力推大额消费贷,在释放大众消费潜能的同时,也暗藏资金流向失控的风险。针对消费贷用途,银行明确规定:贷款资金严禁流入股市、债券、期货等市场,不得用于房地产投资或偿还非经营性贷款,一旦发现违规,将提前收回贷款。

  王蓬博也指出,长期来看,额度提升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若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借款人遭遇不可预见的财务困境,都可能增加银行的违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