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樊鹏:“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民主彻底走出了“用别人的鞋子量自己的脚”

adminddos 1 0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5年8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关情况。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中国“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情况如何? “十五五”将至,未来还需要在哪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樊鹏向界面新闻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民主发展的主基调就是加强了我国民主政治的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增强了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一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民主治理达到了更高水平。”

“可以说,这个一阶段,标志着中国的民主彻底走出了‘用别人的鞋子量自己的脚’的局面。”樊鹏介绍,具体来说,在理论认识层面,突破了过去百年来西方外来的民主观念和民主内涵的理解,在改革实践层面,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本国国情的民主,致力于发展符合我国发展现实的民主,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民主。

“中国最大的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以及我国人民各方面利益诉求的分布广泛、多层、复杂,历史证明,发展民主要从整体着眼,既要保障各方面利益诉求和生机活力,又要能够有利于形成人民整体的意志。” 樊鹏说。

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在发布会上介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健全完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全国人大每五年要编制立法规划,每年要制定年度立法、监督工作计划,这些都要通过调研、座谈、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切。人大初次审议和继续审议的法律草案,都坚持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宋锐说。

樊鹏介绍,十四五时期,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突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围绕提高民主政治的现实功能来发展民主、完善民主,注重创新民主运行机制,提高民主表达质量,提升民主回应水平。以民主提效率,以民主稳和谐,以民主促发展。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让人民的声音能够有效传递到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上来,真正做到“民有所呼,党有所应”。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樊鹏认为,国内层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将有更高向往和更多期待,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出现了重大变化,社会发展将从高速增长的生产性激励范式逐步转向稳步增长的分配性激励的范式,社会竞争的广度、深度和烈度都会发生变化,对民主的利益整合功能将有更高要求。

“人民内部,各方利益表达的愿望和诉求将更加强烈、更加具体、更加微观,同时也将更加敏感,即社会政治稳定同民众情绪和主观获得感的关联将更为紧密。可以说中国民主发展所承担的国家治理的实际政治功能有增无减。” 樊鹏说。

“民主的核心要义是畅通交流。” 樊鹏表示,决策者同民众之间的畅通交流,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要义。对中国来说,下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的重心是要增强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同同人民之间的有效交流,让党能够更好地、更准确地听到人民的声音,让人民的声音能够得到更充分、更理性、更清晰的表达。

樊鹏认为,与此同时,发展民主政治还要考虑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条件和局限的转换,即伴随从生产性激励转向分配性激励的转变,要更加侧重发挥民主凝心聚力的作用,要避免从纯粹的程序正义角度来定义社会公平,要避免出现西方国家民主运行中常常出现的民主和市场的租值耗散现象。

“另一方面,国际层面,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秩序将加剧重组,人类文明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历史性提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樊鹏说。

“人类将向何处出去?将以何种更好的政府形式来组织自己?将以什么样的民主形态和治理框架来处理广泛存在的社会冲突?以及将以什么样的恰当方式来追求共同的美好生活?这些问题将成为困扰中西方在内在世界人民的‘天问’。” 樊鹏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和制度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中华优秀政治文明新标杆、开辟人类政治发展新的价值坐标的历史重任。

樊鹏认为,下一阶段,回应国际领域的之问、政治之问、治理之问,要求在国际上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而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故事。新阶段要着力从民主政治的原理层次出发,提高中国自身的政治叙事能力,尤其是民主政治的叙事能力,尤其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式民主的关系,讲清楚中国式样民主同我国长治久安的关系,讲清楚中国式民主同世界政治发展行稳致远的关系,有深度地展现中国民主方案对全球治理和全球政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