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属鸡人的姻缘:测算流年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高校纷纷“去绩点”,能否带来教育“退卷”?

adminddos 2025-10-07 10:47:05 2
属鸡人的姻缘:测算流年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高校纷纷“去绩点”,能否带来教育“退卷”?摘要: ...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李攀

一场教育改革的 " 星火 " 正在大学校园里燃起。

今年以来,北京大学、海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多所高校纷纷宣布对学业评价体系进行调整。

调整的重点聚焦于一个关键词——绩点:破除 " 唯分数论 ",取消或弱化沿用已久的绩点制度,缓解校园内卷现象,让学生不再被 " 绑在成绩的战车上 ",而是关注知识本身和学习过程。

让很多大学生又爱又恨的绩点是什么?没有绩点,能否带来教育 " 退卷 "?

告别 " 分分计较 "

9 月中旬,浙师大 2025 级万余名新生陆续入学报到。当 " 萌新 " 们正享受宁静的校园生活时,一场影响他们学业生涯的变革却在校园外的舆论场里引发热议。

9 月 15 日,浙师大官微发布消息,自 2025 级起,该校 300 余门课程(占全校课程的近 10%)将试行 P/NP(通过 / 不通过)课程评价,成绩不计入学分绩点。

" 去绩点 ",浙师大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百年学府北京大学的步子迈得更大,7 月 25 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通知:从 2025 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

各所高校为何都围绕绩点开展学业评价改革?

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 " 舶来品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高校陆续将绩点制配套到教学管理中。其核心作用是通过特定的换算公式,将各门课程分数转化为一定的数值,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客观的度量与评估。

比如国内一所高校使用以百分制为基础的绩点换算规则为:100 分对应绩点 5.0,95 分 ~99 分对应绩点 4.5,90 分 ~94 分对应绩点 4.0……0 分 ~59 分对应绩点 0。

使用绩点的一个好处是,只要在一定分数区间内,绩点相同,让学生不再为提高一分而在学业上投入过多时间。

" 但如今绩点的功能出现了异化,在学业评价之外,它还承担了筛选功能,直接影响到奖学金评选、转专业、保研、出国等。"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院长张裕晨说,这种评价方式无形中 " 绑架 " 了一些学生的成长路径," 卷绩点 " 成为他们在大学阶段的核心目标。毕竟差一分可能就拉开一个档次,一个档次的背后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竞争对手。

在省外一所高校就读的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在学校 " 厮杀 " 最为激烈的保研战场上,保研总成绩主要看绩点,0.01 个绩点决定胜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当学习变得功利化,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开始在大学校园里出现:有的学生不敢自由探索知识的海洋,而是把宝贵的时光用来刷题和追求高分;部分学生放弃感兴趣却难度较高的课程,选择容易拿分的 " 水课 ";为拉高绩点,反复重修分数不理想的课程。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高校的人文社科专业中甚至出现拼作业字数的 " 军备竞赛 ",原本只要求 "2000 字以上 " 的作业,学生却纷纷 " 卷 " 出上万字,只为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获得更高分数和绩点。

取消或弱化绩点,本质上是对 " 分分计较 " 的制度性纠偏。

浙师大官微发布去绩点改革消息。

没有绩点,还焦虑吗?

" 去绩点 " 并不意味着 " 去评价 "。学生依然需要被激励,优秀依然应当被识别。

不破不立,许多高校正在探索新的学业评价方式,等级制浮出水面。

浙师大的改革方案中,将《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以及《师德养成》《特殊教育概论》等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见习、研习等教育实践类课程,《人工智能基础》《智能医学工程概论》等专业课程,全面采用 P(通过)/NP(不通过)二级制评价。

" 此次改革,我们广泛开展前期调研与多方论证,并借鉴了国内顶尖高校的先进经验。" 浙师大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采用二级制评价后,学生在修读这些课程时,只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即可视为完成了课程的基本要求,从而减轻过度追求高分的内卷绩点现象。

千里之外的海南大学则采取了另一种等级制——课程成绩 ≥85 分且处于前 30% 以内评定为优秀等级;课程成绩<60 分且处于最末 10% 评定为不合格等级。

" 等级制 " 替代 " 绩点制 " 的好处显而易见,进一步弱化细微分数差异,更关注学生整体学科能力所处的层次。试想,当 100 分与 60 分都能被评定合格时," 内卷 " 的必要性自然降低了。

理想很丰满,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告别绩点,大学生就不焦虑了吗?

浙师大等高校的改革刚刚启动,更早起步的海南大学成为观察改革的窗口。

有海南大学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感受:没有绩点的束缚,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敢于跨专业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课程,以前埋头刷题的学生可以腾出时间和小伙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提升自己实操能力,大家好像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这是在等级制成绩评定体系下,学生内生驱动力被激发的体现。更多的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在学业评价中探索实施等级制等做法,的确能够让一些学生放下 " 每分必争 " 的执念,缓解学生的焦虑感,但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在评奖评优、保研升学等领域还是以分数为参照,把学生按等级分出高低,很可能出现的走向是,大学生会从 " 卷绩点 " 转为 " 卷等级 ",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海南大学外景图。图源海南大学官网。

评价可以有更多新 " 玩法 "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最终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

以绩点制为代表的量化考核在识别人才方面,很多时候是失效的,甚至错过了 " 天才 "。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时隔 20 年," 钱学森之问 " 依然振聋发聩。构建科学公平,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是公认的重要解题思路。

近年来,国家层面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动作频频。从 2020 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到 2025 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都在倡导一种理念:教育评价应当从注重 " 分数结果评价 " 向 " 全过程评价 " 转变、从注重 " 单一评价 " 向 " 多元综合评价 " 提升。

"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复杂的个体,对个体的评价不应只看冰冷的分数和绩点。" 张裕晨说,在高等教育领域,学业评价其实可以有更多新 " 玩法 "。

比如拓展评价维度,将创新能力、实习实践、社会服务等要素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不同的赛道各展其才。再比如延长评价链条,动态跟踪学生的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表现。

相比分数这一简单的量化评价方式,实施全过程评价、多元综合评价势必要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难度不小,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浙江实施多年的高考 " 三位一体 " 改革便是范例。

作为浙江首创的高考选拔模式," 三位一体 " 综合评价招生,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把高校综合测试和学生高中学考成绩、中学阶段表现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既破解 " 唯分数论 ",也改变了 " 一考定终身 "。

" 在最‘卷’的高考领域都能实现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高校更应有勇气在评价方式上有所突破。" 张裕晨说,这样的勇气,不能只留在校园,还要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当社会不再将绩点和分数等同于优秀,当学生能为兴趣和热爱而非功利化的目的探索和学习,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沃土。

或许不久的将来,大学生们不再问 " 这门课给分怎么样,能拿多少绩点 ",而是问 " 这门课能学到什么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