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三十载耕耘,252颗星:青年写作如何回应时代?

adminddos 2025-10-07 20:05:02 1
三十载耕耘,252颗星:青年写作如何回应时代?摘要: ...

自1994年出版首卷至今,“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以年卷的形式,为从未出版过个人文学专集的35岁以下作家、批评家出版处女作。三十年来,丛书累计推出25年卷、252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其中 30 位入选者获得鲁迅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近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安徽寿县举行。徐贵祥、彭学明、王跃文、许春樵、罗伟章、哲贵、肖江虹、肖勤等往届入选作家代表与田兴家、星秀、钱幸、隆莺舞、曹江、罗逢春等新一卷(22-23年卷)入选作者围坐在一起,探讨“青年写作与大文学观”。

活动现场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表示,新一卷的10位作者风格各异,但都“扎根当下、贴近人心”,具备青年作家独有的敏锐与真诚。

在他看来,青年时期的写作往往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成长历程以及所受的文化熏陶紧密相连,这一阶段的作品不仅生命力顽强,且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随着青年作家步入中年,其写作风格也逐渐从自我表达转向关注世界,将视野拓展至时代与历史的交汇点,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学的深层交融中探寻自身的坐标体系。

作家徐贵祥追忆30年前自己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弹道无痕》,那是他文学道路上的第一个台阶。

作家王跃文以“凌空观照,贴地写作”八字概括自身的大文学观,强调创作应深植于人民、扎根于大地。他作家生涯的处女作《官场春秋》于1998年问世,收录于“丛书”之中。

丛书编委、评论家白烨提出大文学观归根结底是强调“人民性的文学”,每个人都是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丛书编委、评论家梁鸿鹰建议青年作家要突破城市生活的同质化视野,要走进生活,书写出生活的“异质性”。

在聆听了前辈作家、编委关于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经验的分享后,“丛书”22-23年卷入选作者田兴家表示:“这是对我一个来自偏远山区非科班出身的写作者的鼓励,让我坚信,只要我坚持写下去,再平凡的人生都会被看见。”

本次活动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中共寿县县委、寿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4-2025年卷征选计划也正式启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