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疼痛科的护理人员,见过太多被疼痛吞噬的生命。尤其是终末期癌症患者,他们的痛苦往往超出常人想象——那不是偶尔的刺痛,而是如潮水般连绵不绝、足以摧毁意志的折磨。
当92岁的李爷爷住进我们疼痛科的病房,他颈肩部的剧痛与眼中的绝望,再次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疼痛,更是在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第一次见到李爷爷时,他坐在轮椅上,来到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陈辉的门诊。李爷爷是一名肺癌晚期患者,癌细胞已经全身扩散,剧烈的颈肩部疼痛正是癌症转移瘤所致。身形消瘦的他,几乎撑不起身上的衣服,而他的子女也是年近古稀,在一旁搀扶着老人,脸上满是疲惫与焦虑。
在过去几个月间,子女带着老人持续辗转于养老院与医院之间,路途的颠簸、医院的嘈杂、漫长的等待,每一次出行都耗尽老人本就所剩无几的体力。持续存在的剧烈疼痛,一点点蚕食着他的精力与希望,几乎将这位老人的身心彻底拖垮。
陈辉帮李爷爷进行了一次疼痛评分:8分,属于重度疼痛。加之器官功能减退,口服大剂量药物副作用较大,为了帮老人进一步减轻痛苦,陈辉考虑进一步优化镇痛方案,将李爷爷收治入院。
考虑到李爷爷高龄、病情复杂且疼痛剧烈,陈辉迅速协调相关科室,加快完成各项检验检查,并组织了多学科专家(MDT)会诊。综合各方意见后,团队决定为李爷爷实施鞘内镇痛泵植入手术。
2025年5月30日,在局部麻醉下,手术仅用40多分钟就顺利完成。回到病房后,李爷爷的疼痛当即缓解了70%,终于能够躺下睡觉了。术后第一天早晨,当陈辉来到床边询问老人身体情况时,从老人的面容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一丝丝欣慰。
“以前疼得厉害的时候,真的不想活了。现在不一样了,疼的时候按一下小按钮,立马就能缓解,舒服多了,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李爷爷的声音虽轻,却透着许久未有的平静与从容,老人口中的“小按钮”,可以将止痛药物输注进体内,不仅缓解了疼痛,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希望。
术后,老人的疼痛迅速得到了缓解,但老人出院后,如何维持治疗、补充镇痛泵的药液、减少往返医院的麻烦,又如何进行伤口护理等,成为横亘在李爷爷和子女面前的又一座“大山”。
幸运的是,这样的困境正在被打破。就在此前,我们医院与附近的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通过专家定期下沉社区教学、开通“24小时疼痛热线”、建立“定期联合查房”制度等措施,开启了一场温暖的接力。
出院前,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团队为李爷爷制定了详细的居家镇痛方案,并把所有信息实时同步至社区端。这样,李爷爷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病房就能得到专业的疼痛评估、药盒更换、参数调节等服务,不再必须奔波至医院,实现了从医院到居家的全周期疼痛管理。
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休养的日子里,每周我们都会去看看李爷爷,细致地评估他的疼痛程度、伤口情况、进食状况、睡眠质量和情绪变化等,我们也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护士长杨霜霜持续保持沟通,及时反馈李爷爷的情况,帮助他得到最好的照护。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手把手指导他的家人如何从老人微蹙的眉间,抑或是无意识握紧的拳头中,读懂疼痛的信号。

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护理团队前往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李爷爷开展专业的护理。陈珍珍 供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系列关怀举措也一度打动了老人和他的家人,这是医疗手段之外另一种减轻身体疼痛的方式,但意义却很深远。
志愿者赵小敏发现,李爷爷听到古典音乐时眼神会微微发亮,便特地带来小巧的音箱,当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在房间里流淌时,老人轻轻闭上双眼,枯瘦的手指在扶手上跟着节拍轻轻叩动——那一刻,病痛悄然退场,只剩下音乐包裹的宁静与尊严。
还有社工赵文蔷,每周雷打不动地抽出两个下午,陪着李爷爷一页一页翻看那本泛黄的老相册。我们看到老人用颤抖的手,指着照片里那个穿着工装服的青年时的自己,时光仿佛在故事中重新闪烁出青春的光芒。
这些细节,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终末期患者而言,却是对抗孤独与恐惧的力量。我们治疗的不仅是他们的身体疼痛,更是他们心理上的“疼痛”——那种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的绝望。当音乐响起、故事流淌时,他们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关爱,是生命依然有温度、有意义。
在那里,时常可以看到李爷爷眼里的光以及脸上的笑容;在那里,疼痛管理不再只是机械地调节镇痛泵参数,更是一场走进另一个生命的温暖实践。对于李爷爷来说,人生的最后时光不再只有疼痛与辗转。在医院与社区的接力守护下,他在音乐、陪伴与专业照护中,找回了生命的安宁。
李爷爷的故事只是我们开展居家镇痛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这种院间接力、分层协作的居家镇痛模式已经覆盖了上海市虹口区的8个社区,并正在向其他社区延伸,为百余例癌痛患者带去了温暖与希望。
未来,我们还计划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评估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状况并自动化给出反馈,实现更加精准、更加及时、更加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让每一位终末期患者都能在无痛苦、舒适、有尊严的环境中,走完最后一程。
从事护理工作多年,我也始终坚信: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充满温度的艺术。我们手中的手术刀、注射器,不仅能治疗身体的疾病,更能抚慰心灵的创伤。对于终末期患者来说,治愈已经成为奢望,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专业的技术、温暖的关怀,为他们驱散疼痛的阴霾,照亮生命最后的归途。这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整理修改)

陈珍珍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专科护理组长、主管护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虹口区医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得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好护士”荣誉称号,专业擅长多维度的疼痛评估、疼痛相关的健康宣教、镇痛泵的维护、伤口护理、居家镇痛的管理等。

章美玲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疼痛科专科护士、主管护师,从事护理工作14年,曾多次获得院优质服务先进个人奖,优秀工作者,优质护理明星,最受病人满意的护士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