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喜庆年份。百年博物院的历程虽然只是故宫历史的1/6,但是意义非凡。
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的故宫博物院,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的场所,象征君主法统的清宫旧藏为人民所共有共享。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文化演变的深刻反映,具有多方面的标志性意义。
“宫”与“院”的合一,是故宫博物院与生俱来的身份,故宫博物院因此成为一座同时兼具宫廷史迹、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和清宫藏书档案几大特性的博物馆,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院和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日战争中,故宫博物院1.3万多箱文物精品为防日寇劫毁,向南方迁移及西南疏散。时延十年,地迤万里,辗转颠沛,备尝苦辛,这批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国之瑰宝基本得以完整保存。
故宫文物是源远流长且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与见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根脉。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宫文物的有效保护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民族抗战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贡献。
百年历程使故宫博物院累积了深厚的底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念、品格、气质等,这种精神在故宫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故宫的宝贵遗产。这种精神的核心是“视国宝为生命”的信念。这种精神源于对自己所保护的珍贵文物意义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己所担当的神圣责任的深刻认识,是故宫同仁的价值取向。无数故宫的典守者、管理者、研究者、文物修复者,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也体现出百年来中国人可贵的精气神和历史感。
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需要不断地挖掘、探索与深入认识的。故宫博物院作为故宫遗产的守护者、管理者和传承者,百年来对故宫价值进行着持续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在对故宫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中,人们认识到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这是故宫价值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故宫作为一个巨大的稀世之珍,囊括了古建筑、可移动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故宫古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壳”,故宫也不只是“藏宝”之所,而且故宫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建筑,都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存在,其中蕴藏着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长卷。这就是故宫文化的整体性。
文化整体性也因此成为故宫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故宫学倡导的就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去评估故宫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提出打通学科界限,将院藏文物、古建筑和宫廷史迹这三方面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来研究。这种研究将开拓人们对单体文物研究的思路,进入哲学化的思维方式即强调联系与发展,进入美学化的思维方式即导向审美与评赏,进入历史化的思维方式即注重社会与背景,并且扩展到对其他学科的认识,防止孤立地看待文物,防止文物研究(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碎片化”。这就是故宫学的精要所在。
也正由于故宫的崇高地位,故宫博物院一成立,就不仅是中国的故宫,也成为世界的故宫,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就是文明对话的历史。作为文明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故宫博物院接待了许多国家的元首。这些尊贵的国宾参观故宫,不只是看故宫的宏伟建筑和稀世珍宝,更从中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同时也感受今天的中国人对于遗产的态度与保护的成就。
不只是举足轻重的外国政要,包括来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普通公民,都可以作为文明的使者,通过参观访问故宫,来和东方及中华文明平等对话。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故宫博物院也因此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舞台。
1929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4周年时,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与理事长,李煜瀛先生有个讲演,回答了如何使故宫博物院成为一个“完全美满”的文化机构的社会期望。他希望,清故宫须成为“活故宫”,活故宫的精神在于坚持一个“公”字。“活故宫”的实质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它要求的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故宫,是与时俱进的故宫,是牢记使命的故宫。
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正在努力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伴随着一代代故宫人的不懈典守,故宫博物院在不断发展。今天,故宫作为中国和世界的伟大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象征,必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赫赫故宫,皇皇院史;递嬗沧桑,百年观止。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