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从敦煌艺术的地藏王菩萨说起

adminddos 2025-10-09 08:44:02 1
从敦煌艺术的地藏王菩萨说起摘要: ...

佛教艺术中,在图像化地藏王菩萨的过程中,惊天动地的大愿是菩萨独特的魅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无论是敦煌艺术的地藏菩萨像,还是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北宋时期九华山被帽地藏等,大多有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情境,令人过目难忘。

关于地藏,其实有非常朴素的诠释:

地:心地;藏:宝藏;“地藏”即心地上的宝藏。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和才艺,这是地藏的本意。敦煌地藏像上,手中的摩尼宝珠,即表示心地上的宝藏。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敦煌藏经洞绢画 地藏王菩萨

敦煌的图本《佛说十王经》有8件(缀合为5件),敦煌文献中《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共46件,缀合后为37件。两种经典都涉及到地藏王菩萨和十王信仰。

敦煌莫高窟出土 斯坦因敦煌绢画 唐代晚期 《地藏菩萨六道图》大英博物馆藏

唐前期地藏菩萨多持宝珠,结手印,后期出现披帽地藏,持宝珠和锡杖。敦煌莫高窟第17窑出土的北宋绢画披帽地藏,画面不足一平米(76x59 cm),却尽显供养地藏菩萨的现场。主尊地藏王菩萨自在坐于岩石上,带头光及身光,黑色风帽非常时尚,袈裟亦极精美,身光左右的光带区分了六道众生:人道众生的冠冕,天道众生的天衣飘带,畜生道众生正在奔跑,修罗道的众生正要去战斗,地狱道众生正在受苦……地藏王菩萨左手托的摩尼珠上有火焰纹,右手执锡杖,左脚垂踏于红莲之上;左右两侧的善恶童子都是汉地衣服与头饰,分别著蓝、绿色衣袍,手抱卷宗。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北宋地藏王菩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敦煌绢画地藏王菩萨,供桌上盛开着牡丹,谛听神兽乖乖地蜷伏在地上,下方三位出家人,其中两位手执供品,男女供养人都恭敬行礼,女供养人笼袖而跪,身着华服,发饰华丽,男供养人身着官服,戴黑色襥帽,合掌跪于毯上,女供养人身后的女童,也双手合十。

五代时期 《地藏十王图及净土图》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在救苦救难这一点上,所有菩萨都在表达佛家的慈悲。六道轮回的思想曾经深入人心,地藏菩萨就以六种方式,隆重登场,分别往来于不同的世界,造型自然有所不同。于是就有了檀陀地藏、宝珠地藏、宝印地藏、持地地藏、除盖障地藏、日光地藏。经变画旨在教化,佛菩萨的形象,经典的故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情境,令人过目难忘。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北宋时期九华山被帽地藏,特别鲜艳亮丽,在敦煌绘画中非常难得。此画在敦煌遗画中非常出名,因为是第一批从莫高窟藏经洞流失的敦煌绢画。1902年,当王道士从藏经洞中挑选了这几幅字画,徒步行走50里,去找敦煌县令和继任县令汪宗翰的时候,并未想到此画将流落日本、纽约,历经颠簸,漂洋过海,辗转多次,依然保存十分完美。

敦煌第一批外流绢画 北宋 地藏王菩萨  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主尊地藏菩萨侧身半跏坐,一脚赤裸,一脚穿人字拖,披帽,帽上的梅花非常时尚,左手托摩尼宝珠,右手似乎在指向旁边的和尚。和尚跪在地上,双手结印,满脸慈悲,上方榜题“道明和尚”,金毛狮子则满脸带笑,毛发清爽,形象十分可爱。

这张敦煌绢画右上角题着“南无地藏菩萨”,下有“忌日画施”四个小字,说明是为亡人设福超度所画。唐朝至五代时期,受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五道大神”在民间信仰中广为流传,即冥界神灵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与中国古代的泰山府君、佛教的阎罗王司职相近,专掌地狱、鬼卒等事。下方右侧画着一个服饰华丽的女供养人,跪在红色的地毯上,一手拿花,一手端香,后有二位女童,榜题“故大朝大于阗金玉国天公主李氏供养”。可知画像为于阗国王李圣天第三女——圣天公主,嫁给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此时已卒,此为忌日施画。地藏信仰中,尤其强调家族后人为先人的资福修慧。

敦煌莫高窟第17窟出土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伯希和敦煌绢画 北宋地藏菩萨十王图

中国文化是求道的文化。尊道贵德,求真尚觉,乃是文化本怀,因此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同时,也常常会供奉道明和尚和闵公。闵公父子与地藏王菩萨的奇妙因缘始于唐代:地藏王菩萨的化身新罗僧人金乔觉来华,当时地主闵公在九华山斋僧,金乔觉入席,正好补足一百之数。斋后,金乔觉向闵公请求化一袈裟之地来修行,闵公慨然应允。金乔觉向空中抛出袈裟,袈裟竟然覆盖了九个山头,闵公深悟空性,欣然捐出整座九华山,安徽池州的九华山因此而为地藏菩萨道场。闵公还让独子从金乔觉出家——这就是道明和尚。地藏菩萨两侧二侍者,右立者俗服,即闵公;左立者僧装,此即道明和尚;可见中国文化中抱本报恩的自觉,敬法敬僧的思想。

任何环境中,绝不退失内心的清净妙明,终不舍离众生,而且能令一切众生灭除烦恼和不正的认知,安住在清净的内心环境中。这就是地藏王菩萨手中的摩尼宝珠的最佳诠释:清净之心,不染烦恼。

在经变画中,就是地藏菩萨旁边的善恶童子及其手中所持的卷宗。从身口意三个渠道表达出来的善恶各有十种,都记录在卷宗中,塑画着一生,生死时节,便根据业来审判,每个人的生活,无论是顶级艺术品还是残品,本质上自作还得自受。地藏王菩萨不舍众生,常常出入于各种地狱之中,救度鬼道众生,大行慈悲,被称为幽冥教主。这便是敦煌地藏经变的核心内容,提醒人们对业果有所敬畏,有所管理。

五代时期 《地藏十王图及净土图》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地藏十王图及净土图》即是敦煌出土的五代时期绢本设色的绘画,构图分为两部分:上方为净土图,下方为地藏十王图。上方净土图以临池露台代表弥陀净土。主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正在说法,两侧的胁侍菩萨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七宝池透出各种宝物,八功德水波光粼粼,伎乐天菩萨们正在演奏,后方左右两侧的天王和出家人都紧紧地盯着阿弥陀佛,显然,这是极乐国土的上课时间。

下方十王图中地藏菩萨头戴风帽,身披袈裟,左手托水晶一般的摩尼宝珠,一脚盘起,一脚下踏于红莲花,坐于青莲法座之上。头光及背光射出六道彩云,期间有六道众生,天道众生还乘坐在云上。前方道明和尚与金毛狮子相对,汉服冠冕的十王、手持白笏,其侧各有榜题,点出了这张经变画的核心——《佛说十王经》。

敦煌 佛说十王经变画

敦煌的地藏经变画,很多主题来自《佛说十王经》,核心内容涉及到死亡之后十殿大王(佛菩萨)的审判。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伯希和敦煌彩绘画卷:地狱十王经变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伯希和敦煌手稿 佛说十王经

在图像化地藏王菩萨的过程中,惊天动地的大愿是菩萨独特的魅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尽未来际的时间里,不断地救度和超拔将一切如母亲一般的有情众生,使地狱变为净土。

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镰仓时代 地藏王菩萨

日本 狩野探幽 笛吹地藏图

日本 佚名日本人 春日千体地藏图

日本至今依然有“千体地藏”,千表示大,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如此绵绵无尽,就如千手观音,千钵文殊,是菩萨的体和用——即心的本体和妙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