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过长假不出沪,常常在上海找个地标性酒店住一住怀怀旧看看新。今年国庆长假在上海大厦住了两晚,转悠周围的几个博物馆感觉不错。想到2017年发布的《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愿景,为上海建设有城市特色的各类博物馆打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坚实的政策基础,对标国际相关城市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世界级的博物馆之都,而建设世界级的博物馆城市,不仅要有航空母舰式的大型文化艺术博物馆,也要有各种贴近生活的分布式小型博物馆。它们与城市文脉和市民生活强相关,可以随时随地有烟火气地“走进历史”。上海要形成这样的博物馆网络,关键在于建设三类与“可阅读”“可漫步”有深化关系的城市特色博物馆。
第一,让地标建筑富有“可阅读”的博物馆内容。上海大都市有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几年前在北外滩参加城市文化讨论会,我说北外滩苏州河一带的历史建筑不能只是外头挂一块牌子让人朝拜,应该可以走进去转一转看一看。现在我进一步建议,这些门口有铜牌的建筑宝物不仅要打开门让人看,而且要有具体的博物馆内容展示出来可以细细看。这几年上海大厦与和平饭店等老外滩的地标建筑物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候陪外人到外滩转悠,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领着他们进去看一看。这些建筑物本身就是上海城市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历史见证。在建筑物内开辟博物馆空间甚至建立专属博物馆,就是将建筑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展示老物件、设计图纸、历史影像等,让游客不仅看到建筑的外在美,更能读懂其内在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价值,实现真正的“建筑可阅读”。进一步,地标建筑博物馆不应仅是老物件的陈列室,更应成为该建筑的“发言人”。它可以让游客用手机扫描建筑物件的二维码,看到历史上的场景重现,展示在此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让建筑从“沉默的纪念碑”变为“会讲故事的主持人”。对照起来,老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和苏州河畔的大多数老建筑,现在的citywalk仍然只是外边看看,里面的历史内容还有许多可以开发。

上海大厦。视觉中国 资料图
第二,让街区漫步升级为“可沉浸”的历史体验。city walk不能只关注单体建筑,而是要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让漫步者对上海街区的发生发展形成整体印象。这次在浦江饭店即原来的礼查饭店看到楼道上展示了虹口街区的发生发展,其中包括今潮8弄等石库门里弄的城市更新,就觉得非常好。反过来,漫步南京路从外滩到第一百货,没有看到有南京路历史街区博物馆这样的空间就觉得是一种遗憾。也许我不知道。这样的街区博物馆是让“马路可漫步”超越空间行走成为时间穿越的关键。街区的“文化解说中心”,作为集中展示街区商业变迁、人文故事和市井生活的空间,往下,能将游客在漫步时看到的零散场景串联成完整叙事,使每一步都走在生动的历史画卷中;往上,可以阐述街区在上海城市空间中的独特性。上海城市发展演进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马赛克空间,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街区博物馆。换句话说,街区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系统认知”。它应是整个街区的“序厅”或“导读”,是全景化的“历史地图”和叙事红线,系统地展示街区的演变、建筑风格的流变、社区网络的构成,让游客的漫步从“看热闹”升级为“看门道”。

上海证券博物馆大门与浦江饭店。视觉中国 资料图
第三,让私人博物馆填补“可回味”的城市记忆。我在荷兰城市旅游的时候对这样的做法产生了深刻印象。阿姆斯特丹被称为世界博物馆之都,他们建设博物馆除了政府公共部门自上而下的作为,还有社会甚至市民自下而上的创意。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上,我掏钱参观过私人创建的船屋博物馆,了解了为什么船屋是阿姆斯特丹的标志物。上海建设烟火气的博物馆城市,可以鼓励发展如石库门里弄生活等内容的私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可以专注于一个特定主题或一种生活方式,以很强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留存城市记忆的碎片,弥补政府没有注意到的方面,让城市的“可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百姓生活。我曾建议小时候住在老城厢过年必去的具有Art Deco风格的丽水浴池老建筑可以建设混堂博物馆。从更高的意义上,需要将私人博物馆的作用从“填补空白”提升到“共建文化生态”。它们是与市民生活“零距离”接触的文化细胞,其价值在于“个性化”和“生命力”。政府的角色在于通过认证、资助与资源对接,将这些散落的“文化珍珠”串珠成链,共同编织出更加丰满、贴近百姓生活的城市文化图景。

阿姆斯特丹船屋博物馆指示牌。 作者 供图

阿姆斯特丹船屋博物馆。作者 供图

阿姆斯特丹船屋博物馆导览手册。 作者 供图
总的说来,将博物馆的建设与“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上海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结合,是上海发展世界级博物馆城市的重要方面,也是上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性地将地标建筑转化为“叙事中枢”、将街区漫步提升为“认知课堂”、将民间力量吸纳为“生态伙伴”,我们就能够构建一座无处不在、百姓喜闻乐见的“城市博物馆”,让上海的每一处都经得起品味、耐得住寻味,最终在经济实力与社会活力之上,铸就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持久而动人的文化魅力。
(本文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