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化了,很多领域都要对应着变化。
在前不久的《言短意长|各县市正加快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结构变化》一文中,我曾这样写道:国内即将到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就是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会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简单而言就是出生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会提升。人口结构变化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自然也要随之调整。公共政策的调整还要未雨绸缪,真等到人口结构变化了再调整,那就来不及了。从目前各地披露的信息来看,各县市已经在加快根据即将到来的人口结构变化谋划调整方案了。
在上述文章中,我从生、老、病、死、学五个方面观察了随人口结构变化而来的对应变化。
实际上,基层的行政区划也会随人口结构变化而对应变化。只不过行政区划的变化会有滞后性,但该来的一定会来。
之前的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是县级层面行政区划随人口结构变化而对应变化的举措,近期部分县域推行的村、社区合并则是更基层应对人口变化的相应举措。
大势所趋,晚改不如早改。
近日,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下辖的多个乡镇政府公布了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方案。
比如,9月23日,枞阳县白梅乡政府发布《关于〈枞阳县白梅乡村规模优化调整建议〉的公告》称,统筹考虑白梅乡地域、人口、村规模等因素,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进程等实际情况,按照便于自治、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拟在11月30日前对相关村规模进行优化调整。具体调整方案涉及6个村,包括:大岭村、东山村合并,新设立村命名为大岭村;岩前村、黄石村合并,新设立村命名为白云岩村;小街村、翼青村合并,新设立村命名为青口畈村。
比如,大岭村户籍人口1535人(常住不足400人),东山村户籍人口2404人(常住约700人),均面临劳动力缺乏、发展动力不足、“空心化”严峻等问题。不到400人的常住人口,还设立一整套的村“两委”班子,确实会加重基层财政的负担。现在交通、通讯都很发达,自然可以延伸村“两委”管理、服务的半径,根据人口变化调整基层行政区划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上述大岭村和东山村合并后,常住人口还是不足1100人。这对于一个行政村来说,还是一个偏低的服务人群数量,不排除未来根据人口新形势进一步合并村、社区。
除了白梅乡外,枞阳县义津镇、藕山镇、白柳镇、汤沟镇、钱铺镇、横埠镇、会宫镇、枞阳镇等乡镇政府也分别公布了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方案。

2025年9月16日,枞阳县义津镇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枞阳县义津镇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建议>的公告》,拟在11月30日前对相关村(社区)规模进行优化调整。 微信公众号“地图漫步”
《国家治理》杂志近期刊发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署名文章《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效》引发了我的关注。
在“适应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这一部分,仇保兴文章指出,部分小城镇人口流失,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显著表现之一,不仅会增加大城市负担,也会削弱小城镇的“三农”服务功能。可对部分小城镇进行改造,提升产业、形态、人文和服务特色;推动大城市医院学校定向兼并小城镇医院和中小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将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
在新的人口形势下,“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势必会成为人口流出地区将面临的新现实。
行政区划调整、公务人员与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比例式削减,这些改革会有滞后性,但该来的一定会来。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