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10月11日上午,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介绍,“未来产业”是指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颠覆性、前瞻性的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创新、重塑产业格局的战略支点,也是上海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塑造全球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目前,上海市相继发布实施了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硅光、6G等多个领域的未来产业培育方案,启动建设超宽禁带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同步布局了12家高质量孵化器,并设立总规模约15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同时,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并启动建设了类脑智能、硅光、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未来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此次制定出台的《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推出具体举措:
第一方面,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分近、中、远三个层次,合理规划、分层推进、精准培育。发展壮大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加快培育硅光、6G、第四代半导体、类脑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应用场景、验证市场价值;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产品可行性验证。
第二方面,强化关键环节支撑,核心是三个环节。一是聚焦高风险高价值的重大科学问题,主动布局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二是组织多方力量集中发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三是建好成果孵化转化的平台,把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应用。
第三方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关键是针对企业从创办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分阶段、精准支持。一方面,支持科技企业多谋划新赛道,加大研发投入,带动产业链上企业一起创新;另一方面,构建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精准施策,助力企业稳步成长。
第四方面,打造产业集群高地,核心是以空间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根据重点领域的产业潜力和规模,市、区合力谋划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目前,我们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启动了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专项政策支持,助力先导区高质量发展。
第五方面,优化核心要素保障,重点是覆盖产品、场景、金融、人才、合作这5个核心要素,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持创新产品在多领域规模化应用,更快进入市场。推动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加速技术迭代。发挥未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强面向企业培育的全周期、多元化金融支持。打造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的“开放式创新社区”“创业者联盟”,形成多层次交流网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创新主体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第六方面,构建动态培育体系,主要是结合未来产业“变化快、方向活”的特点,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动态甄别评估调整机制,研判发展态势,甄别重点领域,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接力培育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屈炜表示,《若干措施》重点突出了一个工作机制和两个工作导向。首先是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即项目经理团队主责、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未来产业基金赋能、未来产业集聚区支撑,进而汇聚各方资源,形成“空间集中、主体协同、要素流动、监管包容”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两个工作导向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战略敏捷”。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本市资源禀赋,依托战略决策咨询机制,统筹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工作。同时,密切跟踪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及时优化调整重点布局,保持动态敏捷。二是实践“全链支撑”。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从扶强企业到拓展市场,上海将构建“策源引领、产品导向、无缝衔接”的未来产业全链条支撑体系,使未来产业的种子破土而出、幼苗茁壮成长、树木集聚成林。

“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