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青岛保时捷销售中心牟女士通过社交平台发文称,近期发现由AI恶意合成的虚假视频和不良视频,“这些视频是百分之百伪造的”,并表示“对造谣者宣战”。据牟女士向媒体记者表示,此外,她还遭遇了骚扰电话“轰炸”,微信也收到许多不明的添加好友申请。
公开报道显示,牟女士今年34岁,曾于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卖出170台保时捷,两次成为保时捷年度销冠。今年9月,她再度成为保时捷月度销冠,登上热搜第一。
其实在今年2月,牟女士就表示,其照片遭盗用并被恶意剪辑拼接成不雅视频发在外网,说她“卖车就是陪睡”。一名汽车销售人员,仅仅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就被网络谣言盯上,被好事者恶意泼脏水,甚至被人AI恶意合成虚假视频……背后的恶意令人不寒而栗。
如果牟女士的自述情节属实,那么这就是一起涉及多人、多类侵权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综合性案件。比如,用AI合成相关不雅视频,涉嫌侵犯肖像权、名誉权;泄露其电话和微信号等个人信息,侵犯隐私权;给牟女士发送言语、文字、图像等相关私信,还可能构成性骚扰。
在诸多网络谣言中,黄谣无疑是对当事人造成重大名誉损失和精神伤害的一种。以前也发生过被造黄谣后,受害者遭受巨大精神刺激,有的甚至引发极端后果。在这样的身心状态下,说实话,受害者能站出来公开维权,已经付出了莫大的心力和勇气。也因此,网友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俗话说,嫉妒使人面目全非。看见别人业绩突出就联想到“工作方法不正”,看到别人长得漂亮就揣测“卖车就是陪睡”,这是一种极端丑陋的病态心理,得治。
提起黄谣,很多人都记得2020年发生在杭州的“女子取快递被造黄谣案”。由于当事人坚决的维权态度和持续的行动,造谣者郎某、何某在被行政拘留后,又被追究刑责。该案于2021年1月入选最高检年度十大法律监督案例,也让全社会认识到了造黄谣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202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强调,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网络暴力等情形的,依法从重处罚。牟女士所控诉的,正符合从重情节。
早有前车之鉴,依然有不法之徒屡步后尘,也说明对黄谣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受害者自行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渠道维权的同时,更多的管理部门也可以主动介入;滋生谣言的社交平台也应检视自身,是否对相关谣言做了及时的甄别和处置,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眼下,牟女士的案件既然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度,包括司法部门在内的职能部门,不妨趁热打铁,将其办成又一起惩治黄谣的典型案件。一来,既可以澄清相关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来,也可以借此普法,震慑潜在的造谣者,让他们生敬畏、知廉耻。
别以为一次“AI换脸”的恶意制作、一条匿名的轻佻私信、一番脑补的恶俗剧情,就是无伤大雅的行为。借助此案,也可以厘清诸多网络行为的边界,警示更多心理阴暗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牟女士不只是在为自己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