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正不断催生新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模式,科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多场科技体验项目在上海的商圈、文博场馆上演。上海博物馆“了不起的老祖宗——周同学的时空奇遇记”主题艺术秀融合AI光影、机器人互动等现代技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引入EX机器人剧场全国首店,以仿生科技互动体验吸引年轻科技爱好者和亲子家庭。
愿意为科技体验买单的是哪些人群?他们的体验如何?科技体验消费如何可持续?9月28日至10月9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走访了徐汇西岸的Z·Pilot X模速空间AI黑科技体验空间(以下简称“AI黑科技体验空间”)、长宁龙之梦的EX机器人剧场、南京西路的X-META机遇时空国潮元宇宙主题乐园(以下简称“机遇时空”),采访消费者15名,结合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的采访,探讨科技体验消费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可持续。
科技体验,体验的是什么?
科技体验消费中,体验感的不同首先来源于其中使用的核心科技的不同。研究员走访的三个空间也分别侧重三种科技,AI黑科技体验空间主要是AI,EX机器人剧场是仿生机器人,机遇时空是VR虚拟现实技术。
刘先生在AI黑科技体验空间购买了一只AI智能仿真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8岁的女儿。“在西岸梦中心没挑到合适的礼物,避开人流无意间走到这里,也恰好终于在这给女儿挑到了合适的礼物。这里有上百种智能化产品,让人大开眼界,我逛了一个多小时了,还是流连忘返。”

2025年10月8日,AI黑科技体验空间,售价999元的AI智能仿真狗。 本文图片均为戴媛媛 摄
AI黑科技体验空间是由AI科技生活方式平台Z·Pilot与上海模速空间共同打造AI消费场景与开发者生态融合的线下体验旗舰店,集“前沿产品首发、AI沉浸体验、科技科普教育”于一体,于2025年2月开业。主理人杨莉是Z·Pilot品牌的创始人,也是一名资深的科技爱好者和科技行业从业者,她时常苦恼于不知道从哪里了解和寻找好玩的前沿科技创新产品,于是创立了这个平台,组建了科技硬件爱好者社群,降低科技产品的体验和购买门槛,让科技走入日常生活。
“我不是科技爱好者,现在信息茧房这么厉害,手机也不会给我推相关的东西。但来这里逛了一圈之后,发现真的太好玩了,现在科技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58岁的王女士感叹道。在王女士看来,科技产品的网购吸引力不大,线下亲身体验后,购买欲会得到很大提升。
不同于AI黑科技体验空间的先体验后购买产品,EX机器人剧场与机遇时空售卖的就是体验本身。EX机器人剧场于10月1日在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开业,助推机器人体验广泛进入公众生活,为仿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开辟新空间。在EX机器人剧场,观众可以观看机器人表演、与机器人互动,并按照指引体验整个故事剧情。工作人员表示,前来消费的80%为亲子家庭,对其他人群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26岁的戏剧爱好者邬同学体验感不佳:“太小儿科了!”在邬同学看来,与机器人的互动不过是和手机语音助手或豆包等AI对话的具象化,“机器人科技本身或许很厉害,但应用场景没有体现出科技的厉害之处,所谓的科技感只是某种氛围的打造。”

2025年10月8日,EX机器人剧场,机器人小七。
与之相比,机遇时空的VR体验项目中科技带来的体验感更有冲击力。机遇时空是《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发布后第一个落地的数实融合元宇宙文娱项目。2023年2月,《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在机遇时空全球首发。该剧场由古风剧《风起洛阳》IP转化而来,通过 300 平方米实景置景与数字技术虚实交织,还原了剧中的牡丹楼、神都夜市等场景,观众戴上VR头显,以“游戏主角”的身份参与完整故事情节,感受沉浸式剧情。
来自山东的阚先生和朋友一行5人一起游上海,他们的年龄都在25—30岁之间,特地来体验一次VR大空间项目。“在小城市,商场只有小型的VR太空舱,都是小朋友在玩,没有这样的VR大空间剧场,这里更适合年轻人。我们平时就喜欢一起去玩密室逃脱,这类似于密室逃脱的升级版。VR构建的幻想世界非常瑰丽,给人很强的感官刺激。”
不同于阚先生和他的朋友,资深游戏玩家21岁的许同学的感受是“一般般”。许同学刚刚体验完《风起洛阳》,他表示:“和第一人称的游戏差不多,有点像进入到了屏幕内的游戏搭建的场景里,上天入地的离心、失重、颠簸的感觉像坐过山车,感官体验很刺激,但玩法很一般。”《风起洛阳》是由爱奇艺出品的同名剧改编而来,许同学建议,VR大空间项目可更多与游戏IP结合,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
谁为科技体验买单?
研究员此次走访的三个科技体验项目中,科技体验消费者呈现出清晰的圈层特征。
模速空间AI黑科技体验空间的访客以25—35岁的科技爱好者为主,多为互联网、文创行业从业者。他们具备一定的科技认知,将体验视为了解前沿科技的窗口,消费动机中带有明显的“知识更新”需求。
机器人剧场的观众构成中,家庭客群占据相当比例。家长们带着孩子前来,既满足儿童对机器人的天然兴趣,也将其视为STEAM教育的延伸。
VR大空间的体验者更加多元,有追求新奇约会体验的情侣,有团建的公司职工,主要是追求沉浸式娱乐的青年群体,多为传统的沉浸式娱乐项目真人CS、密室逃脱等的消费者。

2025年10月9日,机遇空间VR项目《苍兰诀》入口。
本次的消费者调研也发现两点问题:一是科技消费体验的用户市场培育不足,局限于圈层,未能破圈。但是,偶然体验到的消费者,他们均感到惊喜,这样意味着科技体验消费存在破圈的潜力。二是复购率低。如果科技体验主打的是“新奇”,那么消费者通常的心态是“体验过一次足矣,不会再来”,这一点在VR体验项目中尤为明显。
科技消费体验如何可持续?
机器人剧场的互动浅层化、VR 项目的玩法单一化,本质是科技与用户真实需求的脱节。正如邬同学所言,机器人科技的“厉害之处”未在应用场景中体现,导致体验沦为“氛围打造”。资深游戏玩家许同学的“一般般”评价,点出了核心问题:如果VR体验的玩法深度不如游戏,其新奇感衰减后,将难以吸引回头客。这都表明许多项目在“用高科技讲一个平庸的故事”,科技与体验的结合未能实现“1+1>2”的效果。
朱克力也观察到,科技体验消费还未形成大规模的消费潮流,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各体验场所的特色和差异化还不够突出,没有完全挖掘出科技与消费深度融合的潜力。因此他建议:首先,要打破圈层,融合多元元素,比如将低空经济元素融入VR体验,开发空中冒险等新场景,吸引不同兴趣群体。目前,VR大空间剧场的合作IP更多为国潮古风剧,吸引的人群有限,可拓展更多风格。其次,提升体验的持续性和创新性,像首发经济那样,定期推出新技术、新剧情,让消费者有新期待。可与热门IP合作,例如,针对二次元群体,联合热门动漫IP开VR剧场,借助IP的影响力和热度吸引消费者复购。最后,加强互动和社交属性,设置多人协作体验项目,让消费者能和朋友一起参与,增加消费黏性和复购可能。《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虽对团建群体具有吸引力,但剧情和玩法的设计中,队员之间的协作较少,可更多借鉴游戏的玩法,设置更丰富、具有挑战性的关卡和任务。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