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视觉中国
文丨饶富英
编辑丨叶锦言
出品丨深网 · 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破产重整近两年、背负约 200 亿债务的威马汽车,近期官方宣告即将 " 复活 "。然而,宣告 " 复活 " 易,重建信任难。在威马破产的两年间,最令十万存量车主困扰的,正是车机系统停摆、售后维保无门的现实困境。
对此,作者询问了威马内部人士,对方回应称:" 深圳翔飞正在重新启动威马车机系统,目前正与相关软件系统服务商洽谈,预计今年 10 月可恢复 APP 功能。同时,由于原有车型仍在生产,相关配件与售后问题也有望随之解决。"
该人士还透露,在推进债务处理的同时,目前公司已与超过 80% 的供应商完成签约。
9 月 6 日,已沉寂两年的 " 威马汽车 " 公众号发布《威马汽车复工复产白皮书》(下称 " 白皮书 "),打破了长久的静默。该白皮书宣布,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成为威马汽车的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并正全力推动威马 EX5 和 E5 车型在温州生产基地恢复量产。
此次 " 复活 " 不仅引入了新投资人,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白皮书提及,上海与温州市政府已在政策与融资方面提供助力,有望为新威马复工复产所必需的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及运营扩展提供资金保障。
针对外界最关注的债务问题,白皮书承诺,深圳翔飞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按比例清偿拖欠的供应商货款。一位被拖欠货款两年多的供应商向媒体证实,债务处理程序已经启动," 预计 9 月份将重新报送债权信息 "。
然而,这位看似在危局中现身的 " 白衣骑士 ",其背景引发了市场关注。
根据威马汽车重整计划(草案),在破产重整期间,深圳翔飞是唯一递交投资意向的企业。但股权穿透信息显示,深圳翔飞与深陷自身经营困境的 " 宝能系 " 资本关联密切,后者正面临严重的债务压力与现金流危机,这为威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 ICU 到百万销量的 " 复活 " 计划
9 月 6 日,威马汽车 " 复活 " 的消息一经传出,迅速登上微博科技热搜榜首位。创立于 2015 年的威马汽车,曾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先行者之一,一度与 " 蔚小理 " 齐名。其高光时刻在 2019 年,凭借 EX5 车型夺得当年新势力单车销量冠军;2020 年,威马累计销量达 2.25 万辆,在新势力阵营中位列第四。
在成立的七年里,威马累计完成了 12 轮融资,总额高达 350 亿元,创造了当时造车新势力的融资纪录。投资方阵容强大,包括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集团、百度、红杉中国等。作为对比,同期 " 蔚小理 " 中的最高融资金额也仅为 188 亿元。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威马汽车逐渐陷入产品力下滑、资金链紧张、电池安全事故频发等多重困境,最终于 2023 年 10 月申请破产重整。
如今,新投资人深圳翔飞的出现,让破产的威马燃起了新的希望。
根据白皮书,新威马汽车制订了 2025 年至 2030 年 " 三步走 " 发展规划。其中,2025-2026 年为复兴阶段,将在 9 月复产 EX5/E5 车型,确保年产销 1 万辆,争取实现产销 2 万辆;同时推进海外布局,在泰国设厂开拓东南亚和中东市场。2026 年力争量产 10 万辆。
2027-2028 年则进入发展阶段,目标是年销量达到 25-40 万台;其中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AI 赋能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启动 IPO 筹备。到 2030 年,威马更剑指年产销 100 万辆、营收 1200 亿元,意图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
这一系列目标被不少业内人士评价为 " 过于激进 "。需知,威马此前在温州与黄冈两大工厂的规划年产能合计仅为 25 万辆。要在五年内实现百万辆年产量,有评论认为其 " 尚未走出 ICU,就已开始构想马拉松 "。
在产品规划方面,新威马将覆盖纯电与增程两大技术路线,未来五年计划推出超过 10 款新车型,涵盖从 A00 级到 C 级的轿车、SUV、MPV 及跨界车等多种类别。作者通过白皮书中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到 " 深圳翔飞 & 新威马项目组 " 的内部人员。该人士透露,除 EX5 与 E5 外,目前另有四款车型正在生产中。
该人士还表示,工厂已下线二十余辆试制车,另有四百余辆处于待下线状态。后续将在国内外重启线下销售网络,但具体预售时间暂未公开,将待后续线下发布会统一公布。
白皮书中在营销策略部分提到,后续将面向老车主开展 " 以旧换新 " 业务,支持置换新车。然而,在相关微博话题讨论中,老车主普遍关心的售后维修、车机服务恢复等实际问题并未被提及。
多位车主向作者反映,自威马破产后,车辆陷入 " 售后无门 " 的困境。出现问题找不到官方渠道维修,许多配件断供,车主只能自行在网上寻找替代件。此外,威马汽车 APP 自破产后便无法连接车机,导致远程控制空调、车窗等功能全部失效。" 夏天尤其煎熬,无法提前开启空调,车内温度极高。" 一位车主表示。
作者注意到,翔飞新能源汽车集团已在多家招聘网站释放近百个岗位,工作地点集中在温州与上海,涵盖系统工程师、品牌总监、法务总监、设备维修师等职位,月薪范围从数千至十万元不等。
" 白骑士 " 宝能系
尽管社交媒体上对威马能否成功 " 复活 " 的质疑不断,但前述内部人士向作者强调,白皮书内容 " 完全属实,无任何不实信息 ",对于外界的质疑,其表示不予置评。
伴随质疑,外界目光自然投向突然出现的 " 白衣骑士 " ——深圳翔飞。其背后真正的掌控者是谁?又为何有底气盘活威马?
企查查显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3 年 9 月,注册资本 1 亿元,法定代表人黄晶同时担任董事兼总经理。进一步的股权穿透表明,深圳翔飞背后浮现出宝能集团的身影。
具体而言,黄晶所控制的深圳欣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其对外投资的企业包括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等。此外,黄晶实际控制的另一家企业——深圳悠宝利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则由宝能汽车集团间接控股。悠宝利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张晓,亦在宝能体系内多家关联公司担任高管。
关于黄晶本人,公开信息极为有限。但企查查显示,因其关联企业涉及劳动争议,今年 6 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已对黄晶发出限制消费令。
另有宝能汽车内部员工向作者透露,威马目前的主体虽归属翔飞,但实际运营管理仍由宝能汽车负责。据媒体报道,约两三个月前,宝能汽车曾调派一批工程与行政人员至翔飞,优先将资源倾斜用于支持威马复产。目前,威马体系内已形成翔飞、原威马与宝能三方人员共事的局面。
另有媒体实地探访发现,今年 6 月,在深圳市宝能汽车展示中心,威马汽车与宝能旗下的悠宝利汽车曾同台展出。有现场工作人员直言 " 威马已被宝能汽车收购 "。另有宝能汽车内部人士称,公司正在与威马汽车就生产资质等核心资产进行交接。
然而,针对 " 被宝能收购 " 及相关的股权争议,前述白皮书联系人予以了明确否认。
宝能集团的造车往事,为其此次接手威马蒙上了一层阴影。2017 年,宝能集团以 66.3 亿元收购观致汽车 51% 股份,高调进军汽车业。然而观致被收购后销量持续下滑,最终陷入停工停产的困境。过去几年,宝能汽车欠薪新闻频现,部分员工被拖欠工资长达十数月,内部管理问题丛生。
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已超过 500 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逾 120 亿元;实控人姚振华个人被执行金额也超过 310 亿元。上述三个主体均已多次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一个自身深陷巨额债务与经营困境的 " 拯救者 ",能否真正盘活积重难返的威马,无疑是其 " 复活 " 之路上最大的不确定性。
供应链、市场与信任的三重考验
根据白皮书披露,深圳翔飞已从全国各基地调配组建了一支 143 人的团队,正通过召回老员工与加快外部招聘,目标形成 400 人的核心团队。然而,有前员工向作者表示,虽收到召回通知且薪资可重新洽谈,但出于对 " 公司稳定性 " 的担忧,并不考虑返岗。" 确实有少量老员工回归,主要是温州本地不愿外出工作的,整体比例不高。"
" 复产需要重新拉动整个供应链体系,要实现 100% 供应恢复,难度非常大。" 一位了解情况的前员工对威马 " 复活 " 持 " 谨慎乐观 " 态度。
更关键的是,威马汽车如今所面对的新能源市场,与两年前其破产时已截然不同。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从 2021 年的 352 万辆,跃升至 2024 年的约 1300 万辆,市场规模在三年间扩张近三倍,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市场竞争格局亦已重构:小米作为新势力高调入场,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冰箱、彩电、大沙发 " 成为智能座舱标配,产品内卷加剧。曾与威马同场竞技的 " 蔚小理 ",年交付量最高已突破 50 万辆,头部效应愈发明显。
相比之下,威马计划率先复产的 EX5 与 E5,分别为 2018 年与 2022 年推出的车型,在电子电气架构、续航里程、智能驾驶与座舱体验等方面,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存在明显代差。在行业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其产品竞争力存疑。
有业内人士指出,停产数年的威马若无法推出具备竞争力的新产品,重返市场或将只能依赖低价策略。也有行业专家对威马能否真正 " 复活 " 表示质疑。过去两年的经营停滞与售后缺位,严重透支了用户与渠道信任,品牌重建将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 品牌形象已经受损,现在开出去都觉得不太有面子。" 多位威马车主虽认可车辆本身的质量,却明确表示即便威马复活也不会再次购买。在过去两年中,许多车主因 " 售后无门 " 不得不自行寻找维修渠道,部分车主最终选择将车辆脱手。目前二手市场上,原价 25 万元级别的威马车型,残值仅余 2 – 3 万元。
威马重整计划披露,其确认债权总额高达 260 亿元,而账面资产仅约 40 亿元,资不抵债问题极为严峻。白皮书中提到,翔飞汽车初期将投入 10 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与产品开发。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动辄百亿级研发投入的背景下,面对威马自身的巨额债务,这笔资金恐仍属 " 杯水车薪 "。
威马汽车的突然 " 复活 ",在市场上引发了广泛质疑。破产期间,威马曾留下十万车主面临售后无人处理的困境,引发大量投诉;合作供应商也多番讨债无门。如何重建用户与合作伙伴崩塌的信心,弥补其品牌声誉的巨大裂痕,将是威马复兴之路上最严峻的挑战。
截至目前,国内尚未出现新能源车企在破产后成功 " 复活 " 的先例。此前高合汽车虽因中东资本介入一度宣布复产,但后续进展再度陷入沉寂。威马汽车的此次 " 复活 ",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涅槃重生,仍有待市场与时间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