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夜读|140年的坚守

adminddos 2025-10-12 22:00:02 2
夜读|140年的坚守摘要: ...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多了一天,节中回老家长沙,带着女儿去拜谒市郊的左宗棠墓,也算了却多年的夙愿。

晚清一代名臣左宗棠并非长沙人,他的出生地是湖南湘阴,距墓地有150里地。据说左公带领湘军出征时曾路过此地,说了句“风水甚好”,于是1885年与世长辞后落葬于此。

左公墓在长沙并不起眼。一则因为路远,在市郊南边,周边既无景点也无商场,没啥公交地铁;二则听闻年久失修,面积缩水,自然知道的人不多。自愿开车做向导的堂妹在长沙待了40多年,竟也是第一次去。一路上,车子开进郊野蜿蜒小路,时而可见青山绿水,阡陌相通、炊烟袅袅,没有市中心“人从众”的热闹场景,近三刻钟的车程后,才见到一块“左宗棠墓”的指路标牌,墓地的大门碑刻临街而立,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两边大货车一冲而过,堂妹叮嘱我赶忙下车。

来到墓地大门前,碑刻上的左公生平写的很是简约——“清末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曾任两江总督,1875年督办新疆军务,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著有《左文襄公全集》。1885年病逝于福州,次年归葬于此。”走进大门,两边青松绿柏,算是闹中取静,墓道只有一尊石羊静立其旁。拾级而上,没走几步,青石垒砌的圆形墓冢映入眼帘,墓碑上刻着“清太傅大学士恪靖侯左文襄公之墓”,墓冢下方两侧的石柱上刻上“汉业唐规西垂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挽联,记录左公收复新疆的千秋之功。 

墓冢之前的石坪面积不大,仅能容纳几位祭拜者。一位从北方来的大叔,光头、高个、大嗓门,北方话念出声来“左公,中秋节来看您老人家啦!”一看他是有备而来,从塑料袋中拿出纸钱、高香,点了起来,还掏出一整瓶北方的隆泉酒,打开瓶盖,祭坛前绕了一圈,咕咚咕咚全部倒洒在祭台周围,浓郁的酒味一时漫开,香气扑鼻,然后自己跪下磕头拜了三拜。

起身之后,让大叔有点为难的是,塑料袋里还有一挂大鞭炮,可没找到点炮仗的铁桶,再环顾墓地如此简朴和近处的松柏,觉得也不适合点燃,便要塞给一直在旁打扫墓地的戴着草帽的白衫中年人,“嘿,兄弟,你拿着吧,扔掉可惜了”。

那位白衫中年人取下草帽,话语平缓,回答道:“这里确实不好放鞭炮,请您理解。可我也不能拿,这是规矩哦。”

北方大叔有点纳闷:“啥规矩,又不是善款,不就是一挂鞭炮吗?”

白衫中年人依然坚持道,“我确实不能拿,还是您留着,将来找个可以放的地方,在远方祭左公吧,谢谢……”

一来二去,一挂大鞭炮没有找到出路,身旁几位祭拜者话匣子却已打开。北方大叔来自河北,旁边一位携家带口的游客来自四川,加上我和女儿作为返乡人,大家都是特地来左公墓拜一拜,也算左公的拥趸,话题自然离不开左公。“左公的几大功劳孰轻孰重”,“左公收复新疆时胡雪岩自己到底捐款多少”,“慈禧太后力挺左宗棠当年是真情实意还是被迫无奈”,大家似乎都对这段历史感兴趣,自己也有一句没一句地加入其中,闲聊之中,偶有争论时,一旁打扫的白衫中年人手上的扫帚就停了下来,缓缓地说上两句,“其实是这样的……”这位白衫中年人话不多,却不紧不慢,不偏不倚,说的简单透彻,让人暗地佩服。 

一问才知道,这位白衫中年人并非普通清洁工,他名叫黄均,说自己是左公墓的守墓人。“守墓人”的这个称呼如今已不常听见,大家看着他仪表端正、体格匀称、彬彬有礼,竟愿意在此守墓,更多了一份好奇。

说到守墓,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原来,早在1886年起,他的曾曾祖父黄佑春就在这里守墓,当年左宗棠家人看中了大字不识、勤恳劳作的黄佑春,将墓田的三十多亩田地让其耕种,要求他守护好左宗棠墓,打理好墓园的一切。若是左家后人回来祭扫或常住,要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没想到这一守就是140年,几经风霜,已过五代。

黄均聊到,据说1886年左公墓初建之时,占地至少有百亩,很是气派。从墓冢笔直下去,麻石台阶一直延伸到河畔。进入墓园主道设御碑亭,大鼋驮白玉石御碑,墓道有御赐神道碑,两侧石翁仲将相各一,狮、马、羊等石兽多座。旁边还有40多间墓庐屋(墓旁搭建的小屋),曾曾祖父黄佑春当年就住在墓庐屋里,前来祭拜左公的亲戚家人也常临时住在此。

之后多年虽有风雨,但整体也算太平,最大的变故在“文革”几年,1971年,墓室突然被炸开,或许是有人认为清朝大员应该被批判,墓室棺椁里面又肯定藏有金银珠宝,就公然进行盗取和破坏。没想到墓室撬开后,并未发现啥金银珠宝,盗墓者一气之下,将左公尸骨抛弃在荒野。那时黄均的奶奶还健在,得知此事后急哭了:“左大人有功于国,不能抛尸露骨,死后不得安生啊”。于是叫上黄均的父亲黄志清,趁夜里收拾遗骨残骸,又偷偷摸摸放回墓室,并移土填平。可没想到没隔几年,地方修路修桥,左公墓园又被一分为二,当地因缺石料,把牌楼拆了,石人石马、墓道麻石也征用了,墓园面积大大缩水,如今唯一保下来一头石羊,也是黄志清好不容易弄回的,孤零零立在墓道旁。

此事后来惊动了新疆戍边的王震将军,他勃然大怒——“岂有此理!”速与当地联系,地方高度重视遂加强看护。到1986年左公入土百年时,政府进行了大修,才有如今简洁庄重的模样,就是面积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听到这些往事,我和几位祭拜者不禁唏嘘。遥想左公当年从小苦读,即便清贫,仍胸怀家国,才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样的惊世名言。前半生三次落榜,命途多舛,没想到40多岁开始发迹,执掌湘军,东征西战,挥斥方遒,65岁高龄时说服朝廷海防塞防并重,抬棺西征以死明志收复新疆,满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尽显大将风度,终成一代名臣。或许他也不曾料想,入土之后也会历经坎坷,让人怅惘,幸好有黄家人五代相守,不离不弃,才保全了一方静土。

黄均一边讲,一边拿出手机,让大家看看他已80岁的老爸黄志清。两个月前,已经守墓40年的黄志清,被长沙市评为第二届“长沙好人·身边雷锋”,全长沙只有20多位。照片中的黄志清尽管年事已高,眉宇之间亦有一股俊朗正气。黄均说,“老爸之前每天巡查墓地10多次,风雨无阻地清扫祭坪、擦拭祭台和香炉,现在我算是来接班。前不久新疆有单位邀请父亲过去,父亲年纪大了,于是我和太太代表去了趟新疆,在那边看到发展都很好,中小学生无人不知左公,尤其看到大道两边的柳树,那么高大,也更缅怀左公了……”

黄均说,让他爸和自己高兴的是,今年来专程祭拜的人比往年多了好几倍,长沙市里也准备在此扩建左宗棠文化园,园子建好,或许人多了,没现在这么安静了,“不过园子若大了,墓前的坪地拓宽一点,可以站得下更多前来祭拜的中小学生,在这里听听左公的故事,倒也是一桩好事”,黄均的眼光中透出期许。

小憩片刻,与黄均话别,返程路上心绪久久不能平静。遥想140年前,黄家第一代守墓人,应该原本也是最普通的农民,如今世事变迁,却能世代坚守,绝非易事。

据说当年左宗棠建军也遵从湘军招募原则——“选士人,领山农”,就是多选用文人做将领,多招募吃苦耐劳的山农做士兵。其内在的道理是:文人多有远见、风骨和坚定之信仰,精神力量远胜于身体力量,有利于稳定军队坚持到底。而朴实负责的山农能够专心训练,安守本分,奋勇杀敌。140年之后的第四代、第五代黄家人,已经分不清是“士人”还是“山农”,但讲正气,守信用、负责任、重传承的操守却代代坚持下来,这又何尝不是左公精神刻下的印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