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协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澎湃新闻刊发此前与部分即将参加此次大会学者所作的访谈节录。这些学者既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也与“中国学”密切相关。这些访谈片段里表达了他们对于中国学的理解、阐释和成果。以下内容为里亚·格林菲尔德讨论三大文明。

里亚·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是国际知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曾执教于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以其在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享有盛誉。在其众多著述中,以“民族主义三部曲”——《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及《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影响最为深远。
在撰写“民族主义三部曲”的第二部《资本主义精神》时,为探讨经济增长问题,她将当时作为美国主要经济竞争对手的日本纳入研究范畴,却发现自己与日本文化理解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认知屏障。而在写作《心智、现代性与疯癫》过程中,她注意到一个关键现象:民族主义传入欧美社会后,功能性精神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然而东亚与南亚社会却未出现相同趋势,流行病学家将这一差异称为“长期谜题”。这一发现推动她意识到,必须存在一个高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分析单位——“文明”,才能解释此类宏观文化差异。因此,她在《心智、现代性与疯癫》全书结尾写道:“但很明显,这些强大的力量引领着我,让我继续进行新的研究项目:对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
她进一步指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进入全球视野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的崛起为西方学者的学术自觉带来一个自给自足的参照世界,迫使西方将自己视为几个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不是天然之存在、历史之必然。西方世界在数千年间独立发展,其内部如英法、美苏、伊斯兰与基督教社会虽互为敌手,却始终作为彼此重要的“他者”共同演进。然而,中国长期处于西方的关注范围之外,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各自独立发展,形成庞大、复杂且自我封闭的体系。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比较视角,首次使“文明”能够被置于逻辑与经验层面进行系统比较与分析。
她将世界区分成三个文明:一神论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它们彼此非常不同。但一神论文明和印度文明均隐含着普世主义信念,视自身为全人类的代表;唯独中国没有这种观念。中国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并非世界的全部,并善于将外来元素消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如佛教本土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示。汉语中“文明”一词本身即强调以“文”明道、以文字固化原则的传统。
格林菲尔德教授感叹,她经由跨文化比较才得出的文明定义,中华文明却早在自我审视中内化于心,体现出更高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