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西安交大教授夫妇创业,公司估值26亿,冲刺港股IPO

adminddos 2025-10-13 17:56:04 2
西安交大教授夫妇创业,公司估值26亿,冲刺港股IPO摘要: ...

  记者丨凌晨

  编辑丨巫燕玲

  港交所正再度迎来一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日前,陕西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麦科奥特)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建银国际与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家由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夫妻王冰、王梅共同控股53%的企业,在最新一轮2.36亿元融资助推下,投后估值已达26.3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目前尚未产生任何产品销售收入,其核心产品MT1013针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两年半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仅122.2万元,体现了创新药企高投入、长周期的典型特征。

  随着港交所18A章上市规则的持续发酵,这家估值26亿的生物科技企业,能否凭借其多肽药物平台技术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突破商业化瓶颈,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学者夫妻的药研创业路

  55岁的王冰与52岁的王梅,这对教授夫妻共同掌控着即将赴港上市的麦科奥特。

  王冰的转型是学者创业的典型路径。这位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的专家,曾在西安医科大学担任助教多年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医学教学与研究近二十年。2020年,他完成了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转身,出任麦科奥特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执掌企业战略方向。

  妻子王梅同样学术背景显赫。她不仅获得皮肤科博士学位,更长期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担任皮肤科主任医师。其学术研究成果曾荣获陕西省专利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身份)。

  如今,这对学者夫妻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绝对控股麦科奥特。此外,多个明星机构包括纽尔利资本旗下苏州麦纽持股9.99%,是其最大机构投资者。北极光创投旗下越焯持股6.48%。

  与之相对的则是,这家专注于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药物研发的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近两年半累计亏损已超3亿元,且尚未产生任何产品销售收入。

  图/

  麦科奥特

  财务数据层面,麦科奥特呈现出典型的研发阶段生物科技企业特征。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其他收入分别为696.9万元、400.2万元及122.2万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及银行利息,与主营业务关联度较低。同期,公司期内亏损分别达1.95亿元、1.57亿元及4990.1万元,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亏损主要源于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0.87亿元、1.07亿元和0.40亿元。

  虽然研发投入会加速公司推进研发进程,但随之带来的现金流压力依然需要警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7亿元,结合公司年均过亿元的亏损幅度,现有资金储备压力凸显。

  在此背景下,公司财务压力显著。2023年12月31日及2025年6月30日,其负债净额分别为4.99亿元及8.44亿元,2025年6月30日录得流动负债净额9.07亿元。这或许也是公司选择此时寻求上市融资的部分原因。

  百亿市场掘金路与商业化隐忧

  在亏损状态下,麦科奥特仍能获得资本密集押注并冲刺港股,其背后逻辑在于机构投资者对其产品管线的深度研判。

  据悉,麦科奥特以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平台为核心,构建了覆盖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产品矩阵。

  其核心产品MT1013瞄准SHPT治疗,预计2028年初商业化。此外,三款关键产品中,XTL6001(GLP-1R/GCGR/MasR三重靶点激动剂)布局肥胖赛道,MT1002聚焦抗凝抗栓,MT200605则主攻脑卒中治疗。

  事实上,麦科奥特押注的赛道确实具备高增长潜力。据预测,中国SHPT药物市场规模2035年有望达1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5%;肥胖药物市场更将爆发至1026亿元,年增速36.1%。

  但巨大市场也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尤其是SHPT领域已有多个CaSR激动剂获批,而肥胖赛道更是巨头环伺,GLP-1类药物已形成垄断态势。

  公司坦言,竞争对手可能更快推出“更有效、更安全或更便宜”的药物,导致其市场份额受限。这一风险在Fast-Follow模式为主的国内创新药市场尤为突出。

  此外,麦科奥特计划采用“国内第三方合约销售组织CSO合作+国际授权”的双轨商业化模式,轻资产运作降低初期投入。然而,这种模式高度依赖合作伙伴的能力与投入度。公司如何确保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教育、医生推广和渠道管控,将成为商业化成败的关键。

  麦科奥特以多肽技术平台构筑了差异化的竞争护城河,并以此获得26.36亿元的估值定价。然而,这套估值逻辑正迎来资本市场的严肃核验。18A规则叩开了港股融资的大门,但伴随生物科技板块的价值重估,投资者已将对“故事”的偏好,转向对“兑现”能力的终极拷问——即明确的商业化时间表和研发里程碑的达成。

  能否在2028年顺利推出MT1013,并在激烈竞争中抢占份额,将是其从“故事”到“价值”的关键跃迁。

  麦科奥特的发展路径是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一个缩影:学者创业,资本助推,赴港上市。随着港交所18A章上市规则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得以登陆资本市场。麦科奥特能否实现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跃迁,仍有待观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