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生肖狗破太岁运势变化:业力姻缘-学者共议AI:需警惕“人工智能神话”、辨别处理其制造的谣言

adminddos 2025-10-14 11:40:03 2
生肖狗破太岁运势变化:业力姻缘-学者共议AI:需警惕“人工智能神话”、辨别处理其制造的谣言摘要: ...

据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消息,10月10日至11日,“AI时代媒介文化研究的使命暨《媒介批评》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媒介批评》于2005年由学者蒋原伦、张柠创办,自2021年起已连续三轮入选CSSCI来源集刊。来自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学以及信息工程等学科数十位学者与资深编辑,共同回顾《媒介批评》二十年来的探索足迹,并聚焦新技术的发展探讨《媒介批评》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未来进路。

10月10日至11日,“AI时代媒介文化研究的使命暨《媒介批评》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媒介批评》创始人之一、主编张柠回顾了刊物从2005年7月1日创刊号问世至今的“筚路蓝缕”与“高光时刻”。二十年来,杂志始终秉持创刊时确立的“前卫批评”宗旨,试图通过有限的版面,敏锐捕捉并解析新兴媒介与当代中国生活经验、观念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尽管媒介形态历经剧变,但杂志的批评底色与追问问题的学术初心未曾改变。

研讨会环节中,多位学者围绕AI技术为媒介文化研究与批评带来的深刻变革,展开富有前瞻性与批判性的探讨。

其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提醒学界需警惕当前存在的“人工智能神话”,并认为这种神话背后伴随的往往是人的自我量化。他指出,AI虽在信息搜索、记忆、计算集成与规律发现等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局部能力的优势,但其本质仍是对人类部分智能的模仿,且在创造性思维、情感、意志、直觉、道德及潜意识等构成人类智能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幽暗部分”,AI存在明显短板,甚至可能是永远的“无人区”。他呼吁人类社会需要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来应对AI带来的问题,包括为AI立法、加强控制、及时处理其社会影响(如AI制造的谣言、虚假信息对真实信息的稀释与干扰),并强调新闻传播学界在信息清污、辨别真伪方面责任重大。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引入了“工程社会性”概念,用以描述算法与网络构成的、日益“无机化”的社会组织新形态。他认为,AI技术已从工具演变为社会行动者,与人交错互动,形成新的社会性。这种由代码、协议、算法驱动的“工程社会性”正在重新格式化社会结构、交往秩序乃至文化生产模式,使得文化创作不再单纯遵循内容与审美逻辑,而是受流量、代码等工程化要素支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注意到人文科学普遍面临的学科危机,并将视角投向AI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转型可能性。他提出,AI当下已经成为影响社会革命性变化的底层逻辑推动力,因此,在AI作为一种“超级媒介”深度赋能社会各领域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应超越传统以新闻业实践为核心的研究范式,转向重点关注“超级知识媒介”的生产与传播规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一果从进化论视角剖析人工智能革命,并警示我们正陷入三种“技术迷思”困境。一是类比性迷思,过度夸大人工智能的情感能力;二是未来神话迷思,将现阶段未实现的功能投射到未来;三是争议性迷思,讨论本身反而强化了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他指出,这种迷思现象背后隐藏着欲望、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博弈,体现在个人失业焦虑、技术性别偏见以及全球数字话语权争夺等多个层面。他呼吁,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学界应保持理性批判精神,避免陷入“技术狂妄症”,推动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人机共生关系。

在闭幕致辞中,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崔莹表示,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影响人文社科研究与传媒教育的关键变量。在AIGC日益普及的今天,传媒教育既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更要坚守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