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生肖牛今日运气:在线测算感情姻缘www.jixiangqiming.vip:-扎根中国大地,胸怀人类福祉:中外学者相聚上海问道中国学

adminddos 2025-10-15 18:58:03 2
生肖牛今日运气:在线测算感情姻缘www.jixiangqiming.vip:-扎根中国大地,胸怀人类福祉:中外学者相聚上海问道中国学摘要: ...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美好的未来。在这个时代,你不能不来中国。”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说道。

10月13日开始,上海进入“世界中国学”时间。三天时间里,约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张江机器人创新中心感受当代中国的脉动,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探寻古老中国的智慧,然后济济一堂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以研究与对话,问道中国,共同探寻“何以中国”,发出“上海倡议”。

正如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发布的《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所言:“世界中国学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广阔图景中加以研究,总结经验、分享智慧,为各国应对共同挑战、创造更好未来贡献思想力量。”

整个大会期间,始终流淌着激赏、智慧和渴求的氛围。中外学者穿越历史中国,立足当代中国,胸怀人类未来命运,互相激发、平等对话,使世界中国学大会不仅成为了研究中国的重要园地,也成为了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以及世界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动实践的绝佳范例。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

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新媒体评论区对中国的兴趣从经济转向了文化。” 西南林业大学外籍专家克秀莎(Kseniia Kirianaki)此次在世界中国学大会研讨的题目是关于新媒体评论区中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的,她认为这些评论能基本反映大家的真实看法。“这些评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日常生活的评论,包括中国的美食和城市;另一类是深度的评论,关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 在她看来,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好感也慢慢开始从经济方面转向文化方面。

这似乎是一种轮回。长期以来,海外汉学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对现当代中国的研究兴趣阙如。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和国力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对中国的关心发生了偏转,于是 “中国之问”盛行起来: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有哪些优势?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论坛现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对澎湃新闻表示,现在研究当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只是从当代中国出发,理解不了中国,因为中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明体的国家,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聚焦历史中国,还是聚焦当代中国,都是一种偏颇,只有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有机结合起来,“唯有把研究嵌入五千年连续文明、超大规模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场景,才能产出真正读懂中国、解释中国、造福人类的中国知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说。

而这正是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主题定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初心。

“拓展中国学研究,在于深入中国场景”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世界视野”呢?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引用美国学者西摩·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的话“只懂一个国家的人,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认为对于海外学者来说,必须深入中国社会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在会上演讲

林尚立表示,当中国学日益成为国际显学,我们在实践中愈发感到:离开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有可能变成隔岸观景。拓展中国学研究,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

举办世界中国大学大会,邀请海外学者到中国来研讨交流,正是希望以具体而生动的中国场景,促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德国东亚文学与文化教授、欧亚文化系统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

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是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老朋友,2023年在大会上他提出,欧洲人也要开始一次新的“长征”,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本届大会,他再次来到现场真切感受到世界范围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变革趋势。

“中国现在简直有太多好创意了!”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李木兰在大会特别定制的“中国式现代化”参访活动中,总是被不经意间的各种创新技术所折服。

“我喜欢孔子、韩非子这些中国古代先贤的伟大思想,同时我也为当代中国发达的新技术、新灵感所兴奋。”希腊马其顿大学教授莫磊告诉澎湃新闻。

本届世界中国大会五个平行分论坛之一正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专门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专门的板块,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研究,表明这一重要的选题,不仅蕴含着中国学实践价值,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说。

“有学者谈道,从埃及的2030愿景到柬埔寨的发展规划,从拉美的反思到湄公河区域合作,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与世界各地的现代化实践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致力于共建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张冠梓总结,分论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课题,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实践创造,既传承历史传统,又拥抱未来社会,既扎根中国大地,又胸怀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理解中国的巨大渴求已经存在,未来将更为强烈”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框架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社科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组织近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联合开展了世界中国学研究书目的推荐工作,并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

10月15日,54部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正式发布。贾天勇/中新社 图

书目推荐聚焦大会主题“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围绕近二十年来(2005—2024)的作品展开,精选出体现国内外中国学研究水平的54部作品。其中,海外学者作品共40部(含海外80后的青年学者作品10部),国内学者作品14部,覆盖历史、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语言等不同领域,以期为广大中外读者多维度地呈现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帮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从海量作品中精心遴选出来的这54部推荐书目,正是世界对理解中国巨大渴求的具象化载体。

“中国学以及对中国学的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说,当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科技创新以及全球南方事务中成为关键角色时,中国学也变得愈发重要,并且日益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征。

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

“对于中国在这些乃至更多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便不是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也会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了解。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学也走向了全球。了解中国、掌握中国动态,正日益成为不同学科全球专家的必备素质。”

马丁·雅克表示,随着世界试图理解中国、与中国合作,并向中国学习,中国学正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仅仅处于这一进程的开端。即便是在当下,中国辉煌的历史、非凡的文化、高效的管理体系与传统,以及外交政策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充分理解。

“了解中国的巨大渴求目前已经存在,在未来将更为强烈。”马丁·雅克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表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的壮丽气象,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在比较研究中彰显其世界意义,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提供启迪。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