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一场汇聚传统工艺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展现非遗传承的展览“承创共生——安溪藤铁艺术展”近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外展出,汇聚了福建安溪数十位非遗传承人与工艺美术名家的161件精品。

《丝路扬帆》 谢进益
展出的每一件藤铁作品,都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创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以及对生活之美的追求。
福建安溪,这座千年古邑不仅是铁观音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有着千年竹编的技艺,安溪藤铁艺术历经“竹编、藤编、藤铁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起源于唐宋时期的竹藤编技艺,是以藤条与铁件为原料制成的传统手工艺品。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当地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作为千年冶铁文明的见证,与竹编技艺形成“刚柔并济”的文化呼应,共同为藤铁工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上世纪90年代,安溪手艺人首创“藤铁工艺”,将传统竹藤技艺与铁线巧妙结合,完成了从日常器物到艺术精品的转型。

《游刃有鱼》 作者: 林德时
此次展览以“承创共生”为主题,精心规划了“经纬交织”“匠造独运”“跨界融合”三大展览单元,系统呈现安溪藤铁艺术从竹编起源到藤编发展,再到藤铁艺术蜕变的精彩历程。
“经纬交织”单元,将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探寻安溪藤铁艺术的源头。从藤条的精心采选与晾晒,到铁器的熔铸与锻打;从传统竹篾机的吱呀作响,到现代数控设备的精准切割,不仅呈现了技艺的脉络,更彰显了文化基因的传承。这种传承,藏在老手艺人的掌纹里,融在新生代的创意中,更刻在每一件作品的经纬之间。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现场
“匠造独运”单元则精选了众多藤铁艺术作品,涵盖经典复刻与创新设计两大方向。既有承袭古法技艺的手工瑰宝,展现出手作的温度与文化的厚重,也有融合现代设计元素与科技语言的先锋之作。手艺人“守”着“竹篾要过七道水”的古训,同时“创”出“铁线弯出莫比乌斯环”的新技艺,用最传统的榫卯连接藤条,也在作品里嵌入二维码讲述背后的故事,架起了千年传统与当代审美的对话桥梁。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现场
“跨界融合”单元,则聚焦安溪藤铁艺术的产业活力与文化价值。作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世界手工艺城市——藤铁工艺之都”,安溪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藤铁工艺产业基地。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