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
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出席大会并表示,可持续金融发展是一场关乎未来的长征,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共谱新篇章。

陈信健指出,当前,尽管有些国家退出《巴黎协定》,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行动仍在继续推进,尤其是我国在今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2035年“1+3+3”的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打破了“碳达峰”后将经历较长“平台期”的历史认知,体现了大国担当,为可持续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陈信健强调,新阶段的可持续金融,应把服务低碳转型作为着力点,推动全社会形成同题共答的强大力量。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
下午好!很荣幸参加本次大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可持续金融。
进入新时代,我国把绿色发展纳入“五大新发展理念”,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双碳目标”,要求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推动可持续金融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从“跟随者”变为“引领者”。兴业银行较早探索可持续金融,积累了一些实践观察。我谈两点体会。
一、兴业银行逐绿而行二十载,走出了一条“寓义于利、点绿成金”的发展道路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与实践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行根在福建,得风气之先,在2005年,也就是“两山理论”提出的当年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国内率先探索绿色金融业务,推出我国银行业首个能效项目融资产品。
二十年来,我行保持战略定力,深耕绿色金融,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二十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2005年到2011年,属于初步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借鉴国际领先理念、规则和实践,创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绿色金融服务方式。期间的2008年,我行采纳“赤道原则”,承诺对客户的环境表现实施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成为境内首家“赤道银行”,对我国不少银行起到引领作用。二是从2012年到2019年,进入战略引领阶段。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大步向前,我行把绿色金融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将绿色银行列为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之首,提出了“打造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全市场领先的绿色金融集团”的目标,绿色金融跑出加速度,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注入了金融活水。三是从2020年至今,迈入拓展深化阶段。以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标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我行顺势而为,把绿色金融工作重点从减污向降碳转变,努力在碳金融领域形成新的服务模式和竞争优势,为此我行专门成立碳金融研究院,加快碳金融业务创新,积极参与23个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目前降碳领域的贷款业务占比已经超过55%。
二十年绿色金融实践,不仅拓展了我们的发展空间,也深化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目前我行绿色融资余额接近2.5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绿色贷款不良率只有0.57%,绿色金融成为我行重要的大类资产、优质资产、压舱石资产,对于战略转型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点绿成金”,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这种看似主要体现金融功能性的业务实际也是具有很强盈利性的业务,履行社会责任和增强经营效益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由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寓义于利”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近年来在董事会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努力将“E”的优势向“S”和“G”的领域延伸,明晟ESG评级连续七年获得中国银行业最高评级,与各利益相关方形成了更加和谐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 可持续金融发展是一场关乎未来的长征,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共谱新篇章
当前,尽管有些国家退出《巴黎协定》,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行动仍在继续推进,尤其是我国在今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2035年“1+3+3”的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打破了“碳达峰”后将经历较长“平台期”的历史认知,体现了大国担当,为可持续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新阶段的可持续金融,应把服务低碳转型作为着力点,推动全社会形成同题共答的强大力量。我们期望的图景是:
- 产业界笃行致远,发挥好需求牵引作用。企业是降碳的主要市场主体,是可持续金融发展的源头活水。期盼各类企业加速低碳转型,为我们提供更多服务机会。一是在意识上更加重视ESG体系建设,强化对低碳转型的系统引领。去年A股上市公司中进行ESG信息披露的占比只有42%,不到一半,非上市企业ESG信息情况更不容乐观,说明ESG建设还有提升空间。针对这类情况,我行也发动绿色金融部、兴业研究力量,为客户提供ESG建设服务,有了一些成功案例。二是在技术上更加重视新技术应用,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根据有关数据,当前技术条件下全球范围内能够为气候目标作出贡献的技术中,尚未实现商业化的比例高达35%以上。推动这些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将为碳金融创造新的庞大的增长空间,缓解金融机构围绕成熟技术和存量企业的激烈竞争。三是在数据上更加重视流转共享,建设高质量数据集。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现已正式上线运行,对于金融机构数据建模、金融创新起到很好作用。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涉及的行业领域众多,建议各类企业积极上传实测参数,不断提高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金融业守正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目前,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都已位居全球第一,但在绿色投资、绿色资管、绿色保险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服务于碳减排的很多金融创新数量较多、规模不大,需要金融业继续发力。除了高度重视金融服务,金融业也要着眼实体企业需求,积极提供非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开展碳减排。比如,2023年我行自主研发了“双碳管理平台”,是国内银行业首个实现“企业碳账户-个人碳账户-集团绿色运营”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系统。系统上线至今,已累计拓展企业碳账户5 万多户,个人碳账户519万户,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数据池,对于“以数管碳”起到很好支撑作用。该系统也先后获得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奖三等奖、IFF“全球绿色金融奖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 碳市场开放包容,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用较短时间建成了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成效卓著,但碳市场交易活跃度还不够高,资源配置、价格发现的功能还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占全球碳市场总额的比重还不到1%,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碳市场参与主体受限、交易产品有限,特别是金融机构长期不能参与,也没有相应的衍生工具,导致市场金融属性较弱。希望根据今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进一步丰富交易产品,更好激发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更好进行资源配置与价格发现,为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大动能。
- 监管部门鼓励支持,出台更多激励措施。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需要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激励,将外部性内部化。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支持措施。比如人民银行自2021年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支持碳减排贷款超过38万亿元,我行目前余额是171亿元,对于以低成本再贷款资金支持低碳转型起到良好作用。根据当前政策,一笔碳减排贷款仅能按投放金额的60%申请支持,建议进一步提高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更好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另外,碳金融信用风险更低,适当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既能准确反映绿色信贷的实际风险状况,也能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开展绿色融资业务的积极性。
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可持续金融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兴业银行将与社会各界一道,逐绿而行,“碳”索未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