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社论】世界粮食日,多念稼穑事

adminddos 2025-10-16 17:03:04 3
【社论】世界粮食日,多念稼穑事摘要: ...

今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粮食,不只是某个特定时点的主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长期命题。“民以食为天”,一切美好生活的起点,都源于脚下的土地,源于那一穗穗饱满的谷粒。从春耕到秋收,这片土地写满希望,也提醒着我们——在物质丰盈的时代,更要心怀敬意,珍视孕育万物的田垄。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中国的粮仓更充盈了,稳稳托起了十四亿人的餐桌。

成绩的背后,是中国人的辛勤汗水,更是国力的综合呈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机保有量超过2亿台(套),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超11亿千瓦,农耕机械化率超过75%……AI、物联网、大数据等越来越多高科技被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从传统耕作迈向智能农耕的跨越,面貌焕然一新。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用为“吃饱肚子”担心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粮食不是从天而降的,粮食安全更不是理所当然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国际局势等不确定因素,仍可能掀动眼前安稳的饭碗。

时值秋收时节,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就令人揪心。

自9月中下旬以来,安徽全省连续阴雨天气;河南省出现了8次大范围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332.4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入秋以来,山东平均降水量也达到170.6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这些都为眼下紧张的秋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不少农户心急如焚。

各地通过综合施策,“与阴雨天气赛跑”:有的地方组建了专门的保秋收工作组,全力帮助农户抢收抢烘;有的腾挪晾晒场,想方设法给农户晒粮食创造便利;有的出台了烘干优惠政策,对那些不愿再进行烘干处理的农户,政府号召各粮食收储部门、收购点敞开收购农户的湿粮,做到“应收尽收”。

与此同时,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保障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从中央到地方的支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河南全省秋粮作物已收获超八成,安徽省秋粮收获近七成,山东秋粮已收面积超六成,而全国秋粮也已收64.3%,同比快1.1个百分点。

这场围绕秋收的动员,再次展现了中国农业体系的韧性,也映照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正是这种全民同心守粮的行动,才让中国饭碗端得稳、端得牢,让粮食安全的根基在一次次考验中愈发稳固坚实。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文明传承的根基,也是人与土地最深沉的契约。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都是颠扑不破的道理。生活在有务本兴农传统的中国,我们更要懂得粮食的分量——珍惜一粥一饭,善待一亩三分,要让勤俭节约理念贯穿到每个人的日常。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