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鹏生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曙光:以“GTF框架”破解碳难题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塑与碳市场、碳金融未来”主题对话中,巨鹏生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曙光围绕碳治理路径、绿色金融差距及未来金融工具创新发表观点,提出以“政府(G)-技术(T)-金融(F)”框架推动碳负担转化为碳收益,并呼吁优化政策与资源配置。

刘曙光提出,碳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需依托“GTF框架”推进,即政府(G)、技术(T)、金融(F)三者协同。“首先政府要有一个好的政策引导,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要聚焦到跟碳相关的技术上,特别是低碳的技术和负碳技术,当然金融配套少不了,特别在高校技术的初期阶段,在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金融工具的配套才可以使技术可以有效发展。”
针对中国碳现状,他明确两点核心事实: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负担,我们一年要排放120亿吨的二氧化碳,负担非常非常大”;另一方面,“中国又是非常大的有效碳资源国家,我们拥有大量有效的被浪费掉的碳资源”,例如生物质秸秆、城市生活垃圾、高浓度排放的工业尾气等。
刘曙光认为,当前核心任务是“如何将这碳负担和有效碳资源做成碳收益或者是碳创收”,通过GTF框架“把中国的碳负担降低,把中国有效的碳资源利用起来,做成碳创收”,这是亟待推进的关键工作。
谈及金融对碳交易的支持,刘曙光直言当前存在多维度不匹配问题。
从国际维度看,“全球金融债券的量非常大,增长非常快,8万亿美金”,但“中国一年碳的排放量在全球的比例和我们一年用在支持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的总量在8万亿美元里面的比例,我相信是不匹配的”,这是中外在绿色金融资源分配上的明显差距。
从国内区域维度看,南北差距突出。“在我们企业践行绿色技术的过程里面,像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绿色金融的配套、政府意识,包括绿色基金的规模非常可观。但是在高排放的地区和省份,在西北这些地区绿色金融的配套是相对比较弱的。但是反过来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较大”,区域资源与排放需求错位明显。
从政策落地维度看,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方法学审批效率滞后。对此,他呼吁:“借这个机会是不是可以呼吁有关部门可以更多把思想开放一些,更好地引进一些好的或者是采纳一些好的技术,然后再去限制它。”
展望未来,刘曙光认为金融工具与碳资产的结合将成为重要突破口,尤其看好RWA(真实世界资产)与碳市场的联动。
他解释,这一方向的优势在于“首先碳资产可以非常透明的认定,可以非常有效的制定成国际统一标准,和链上的工具结合,进入碳市场去交易”,具备可探索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