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

张宝江表示,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征和侧重。在物质较为充裕的环境下,可持续要求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生态保护,实现更健康、更公平、更具韧性的繁荣形态。将可持续理念投射到中国现实中,关键是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张宝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投资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减量化投资’”。该模式通过对现有资产的技术改造和盘活利用,引导既有产能向更高价值环节转化,同时遵循市场规律与财务可持续原则,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使用和成本节约。他以建设“零碳园区”和城市输水管网改造为例,说明了“减量化投资”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宝江表示,上海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经验,未来要积极完善碳市场机制,畅通节能降碳成果向现金流的转化通道,将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为推动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畅通国内大循环注入坚实动力。
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大会,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今天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促使我们从更宽的视角来思考可持续的涵义。从普遍意义来讲,可持续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发展成果的共享、当前与未来需求的平衡,意味着国际的合作、和平等很多的方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包含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等17个综合目标。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持续也有不同的表征和侧重:在物质短缺匮乏的条件下,可持续首先意味着在有限存量中构建生存韧性,其核心是保障生存底线。而在物质较为充裕的环境下,可持续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发展的质量,从“能否生存”的忧虑转向“如何生活”的创造,要求我们统筹好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生态保护等等,实现一种更健康、更公平、更具韧性的繁荣形态。
将可持续的理念投射到中国的现实中,关键是落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擘画“双循环”发展格局,为我国这样的超大规模经济体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水平的动能转换与供需良性循环提供了战略指引。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首先要打通内循环,平衡好供给和需求两侧。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结构性供需矛盾,通过发放消费补贴、完善社保体系等方式提振消费,已取得一定积极成效。但也必须认识到,消费是个慢变量,其潜力的完全释放需要一个过程。投资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立足当前的现实,我们可否设想这样一种投资,它“有利于消化现有产能,且不增加未来过剩”;“有利于中国和人类的长远发展,但又不带来财政或企业负担的增加”。这种投资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方面,通过对现有资产的技术改造和盘活利用,引导既有产能向更高价值环节转化,避免因重复建设加剧未来的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与财务可持续原则,通过资源的减量化使用实现成本的节约,进而保证投资能够产生持续回报。我们暂且称之为“减量化投资”。
这里试着举两个例子。一是建设“零碳园区”。一些早年建设的工业园区能耗高、排放多,企业成本高。按照“减量化投资”的思路,可由金融机构与相关机构一起为园区设计专门的绿色融资方案,制定“零碳”规划、搭建管理系统、提供资金支持,用改造后节省的资金来还款。这既解决了园区绿色转型中的初始资金需求,又通过将节能效益金融化确保了融资的可持续性,同时还避免了传统基建投资可能带来的产能扩张压力,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城市输水管网改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创新、宜居、韧性、智慧、文明的美丽城市。当前城市地下输水管道的漏损率很高,商业银行可通过投入资金,支持老旧管网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将节约下来的水费和能源消耗转化为项目收益,形成“投资-改造-节能-收益-还款”的闭环。这不仅能降低水资源和能源损耗,还有利于消化相关产能,促进改善民生,“减法”的措施做出“加法”的效果。如果能得到碳金融的助力,减量化投资模式也许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碳市场建设已迈入新阶段,上海作为重要的实践者,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交通银行希望积极参与、共同完善碳市场建设,畅通节能降碳成果向现金流的转化通道,将企业的减排行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务收益,推动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地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推动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注入坚实动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