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理勒科尔尼 10 月 6 日突然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随后得到马克龙批准。勒科尔尼在任仅 27 天,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任期最短的总理,也成为马克龙总统任内下台的第七位总理。

这是 10 月 14 日,在法国巴黎总统府爱丽舍宫,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在内阁会议结束后离开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勒科尔尼表示,他之所以辞职,一是因为政府此前已声明放弃行使可绕过议会投票、直接通过法案的宪法权力,为政党协商营造良好环境,但部分政党对此视若无睹;二是因为部分政党之间党争不断,互不妥协;三是因为新内阁名单在支持政府的阵营里也引发了争议。
然而仅过了几日,马克龙就于当地时间 10 日当晚宣布,任命辞职的勒科尔尼再次担任总理。
此次戏剧性的辞职又复职事件,堪称数月来震荡不断的法国政坛态势的 " 生动诠释 "。自法国总统马克龙去年 6 月 " 冲动 " 解散国民议会,新选出的议会明显呈现左翼、中间派、极右翼三足鼎立格局。
9 月中旬以来,法国多地因反对政府财政紧缩方案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国际评级机构惠誉 9 月 12 日发布报告,将法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 "AA-" 下调至 "A+"。报告指出,此次下调法国评级源于该国政治动荡持续、预算法案久拖未决。
根据这份报告,法国国内政治分裂和极化加剧,削弱了政府进行大规模财政整顿的能力。2027 年法国总统选举临近,激烈的竞选活动将进一步压缩短期财政治理空间,政治僵局将延续至选举之后。一些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法国正 " 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 ",法国的遭遇,一定程度上也是欧洲政治和治理困境的缩影。
就相关事态,近日有媒体指出,无论谁出任总理,都无法在国民议会获得优势地位,将面临与其前任相同的挑战,让马克龙头痛的难题仍将持续。法媒说,法国政坛已瞄向 " 后马克龙时代 ",愈演愈烈的党派斗争恐令政治僵局越发难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24 年,为挽回欧洲议会选举颓势,法国总统马克龙仓促解散议会并提前举行立法选举,但结果未能产生绝对多数,而是形成了 " 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 执政的中间派联盟 - 极右翼(国民联盟)" 三足鼎立格局。悬浮议会不仅进一步削弱了执政党的议会基础,左翼联盟和中间派联盟两大联盟的内部分裂也让法国政治陷入了长期不稳定。
为选举而进行联盟的左翼阵营并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联合目的主要是为防止国民联盟赢得议会多数,各党派实则难以就实质问题达成一致,尤其是在推举候选人问题上。无论是 2024 年的议会选举,还是 2026 年市政选举及 2027 年总统选举左翼初选,左翼阵营内部的矛盾始终存在。
激进左翼 " 不屈法国 " 与传统左翼社会党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上存在分歧。" 不屈法国 " 领袖梅朗雄虽是左翼最具号召力的人物之一,但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激进的立场常与左翼盟友冲突。勒科尔尼的辞职加剧了左翼的混乱,其内部党派各有盘算:社会党再次呼吁任命左翼人士出任总理," 不屈法国 " 仍坚持要求总统马克龙下台;绿党试图说服各方克服分歧,达成一致,但收效甚微。左翼联盟内部力量进一步分化,很难形成合力。
总统阵营目前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两位前总理级别的重量级成员公开质疑马克龙:前总理加布里埃尔 · 阿塔尔坦言 " 难以理解马克龙的多项决策 ";前总理爱德华 · 菲利普则公开呼吁马克龙辞职并提前举行总统选举。作为关键盟友的共和党也深陷危机,部分成员主张与极右翼国民联盟结盟组阁,引发左翼指责其背离 " 共和派 " 传统的激烈批评。如今共和党在戴高乐主义与现实利益之间摇摆:既想与执政的中间派共享权力,又试图向极右翼靠拢,争取下次大选的胜利。
这种图景折射出法国政治的深层变迁:极右翼日益成为 " 正常 " 和主流大党,甚至是法国政治乱局中的唯一赢家。
当前,马克龙政府陷入一个环环相扣的困境。
经济层面,多年以来,法国财政问题持续恶化:2024 年,法国公共赤字约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5.8%,远高于欧盟 3% 的上限标准;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法国的公共债务已达 GDP 的 113.9%。自新冠疫情以来,马克龙政府一直未能有效减少赤字,反而进一步扩大。
法国前财政部长蒂埃里 · 布雷东不久前在接受法国电视台联合采访时表示," 我们目前是欧元区所有国家中财政状况最糟糕的,财政赤字超过 6%,今年债务将再增加 1700 亿欧元。债务滚雪球式扩大,将危及法国的国际地位。"
内政外交层面,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后,美方逐渐减少对北约盟友的安全承诺,并在今年 6 月的北约海牙峰会上要求盟国增加共同防御开支,加剧了欧洲的战略自主焦虑。7 月,马克龙宣布增加 2026 年军费预算,并出台《2025 年国家战略评估》,明确表示法国将投入额外资源进行再武装与战略自主。
债务约束和战略开支使马克龙政府不得不尝试牺牲部分社会福利,进行制度性改革来寻求财政平衡:前总理博尔内推动退休制度改革,巴尼耶和贝鲁也相继推出包含福利紧缩的预算紧缩和债务削减计划。
但是,购买力、通货膨胀、移民等问题才是选民关心的核心话题,社会保障与公共福利更是被视为法国民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未能解决痛点问题的情况下,对福利系统动刀令民众难以接受。
2024 年,法国民众接连在短期内经历了两次全国级的投票,随后马克龙无视选举结果任命总理的行为让选民感到失望。2024 年 12 月的 " 法国裂痕 " 民调显示,仅 26% 的受访者仍然支持总统,14% 的受访者对政党有信心,而绝大部分民众(78%)认为法国政治体系运作不良。而近期多项民调则显示,仅有约 15% 的法国受访者对马克龙执政有信心,约 64% 的受访者要求马克龙辞职,创下新高;约 33% 的受访者希望新的法国总理来自国民联盟或其政治盟友。
法国智库政治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吕克 · 鲁班指出:" 潜在的愤怒和不满在法国民众中蔓延,除了国民联盟的话语外,其他政治话语越来越无效。" 因此,马克龙政府的改革性法案推进愈发艰难,常常受到政界反对党和民间的强烈抵制。为了在失去多数支持的情况下推进改革,其单在博尔内任期内诉诸宪法第 49-3 条款(有关政府预算案强制通过的条款)的次数便高达 23 次,这又进一步激化了民众的不满,为反对党创造了指摘执政党、扩大政治版图的机会。
2022 年以来,几位总理始终缺乏议会多数支持,源头或可追溯到法国政治体制设计层面。2000 年,法国宪法和选举法改革将总统任期和国民议会议员任期均限定在五年,立法选举时间紧随总统选举之后,增加了总统和议会多数派同属一个政党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改革也使总统同时成为国家元首和议会多数派的政治领袖,需要参加更多政治决策、面临更多公众监督、承担更多责任和压力,因此同时也加大了执政党内部分歧的可能性。
自 2022 年以来,执政党失去绝对多数,必须依赖其他政党的支持来通过法案,让政策推行变得困难重重,需要政党间的不断妥协与谈判。但法国缺乏政治妥协文化,尤其是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推行不受选民欢迎的政策,多数政党都不愿意合作。在难以说服其他党派的情况下,马克龙政府频繁诉诸宪法第 49-3 条款强行推动政策,虽然确保了部分政策落实,却加剧了政党碎片化以及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之间的冲突,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未来,法国政党体系或将延续 " 三极化 " 态势,但与 2017 年马克龙吸纳左右翼温和派形成中间阵营不同,如今这股势力或将重新被传统左翼与极右翼吸引,或尝试另起炉灶,参与 2027 年总统角逐。内部的政局混乱,加上欧盟经济压力、防务自主困境、美国的压力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外部变量,法国政治或将长期处于不稳定与高风险中。
法国之困在一定程度上也映照出当前的欧洲之困。欧盟经济头号 " 引擎 " 德国同样出现福利体系难以为继的问题,德国总理默茨日前公开表示,德国的经济能力已无法持续负担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极右翼民粹力量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多国政坛崛起,欧洲政治碎片化趋势加剧。分析人士指出,若极右翼民粹力量继续扩张,可能导致欧盟决策机制陷入僵局,动摇欧洲一体化进程。(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