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上这次发布的新技术,新凯来已经覆盖了除了光刻以外的几乎可预见的芯片生产节点,技术水平接近全球最前沿。"
这两天,一家陌生的公司突然在网络上刷屏。
半导体设备公司新凯来,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将在 10 月 15 日举办的第二届深圳半导体博览会(简称 " 湾芯展 ")上亮相。
这则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一周前,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主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 本届湾芯展请大家拭目以待,新凯来这次参展的子公司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这个欧美对华半导体技术封锁不断加码的当口,任何涉及 " 自主可控 " 的突破动向,都足以牵动举国上下的神经。为此,我们特意前往深圳,一探究竟。
走到展馆门口后发现,被 " 吊足胃口 " 的不止我们。据主办方披露,这届 " 湾芯展 " 吸引了 20 多个国家、600 多家公司参展,预登记观众超过 6 万人,有参展商说,今年展会人流至少比去年多了三倍。

图源:小巴拍摄
因为热度持续发酵,我们下午赶到场馆入场后不久,现场就开始限流," 只出不进 "。身后有不少人匆匆赶来,口中讨论的,仍是那家一夜之间站上风口的企业。
作为本次展会的 " 顶流 ",新凯来的展位像个 PPT 放映厅,只展出了少量小型设备,工作人员也很少,与巨大的围观人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源:小巴拍摄
因未设门槛,参展的观众来自各个领域,既有半导体行业的从业者或投资人,也有关心国家大事的股民。还有的,就是像小巴这样的非专业人士。
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有点懵,但仍卖力看着 " 天书 "。

图源:小巴拍摄
展会上,新凯来子公司启云方和万里眼分别发布 EDA 软件与高速示波器。而这两项新产品,是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突破。
"突围 "
EDA 的中文全称是 " 电子设计自动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芯片设计软件。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告诉我们,EDA 是一类用于设计集成电路或电子系统的软件工具集合,对于一个芯片或复杂电路系统,要从最初的功能定义、逻辑设计,一直到物理实现、版图、验证、流片,每一步都要通过 EDA 工具来辅助。如果没有高效、准确、稳定的 EDA 工具,芯片设计会极其困难、出错率高、效率低。
同名自媒体主理人瑞克老张向我们介绍,目前国内已经有能做芯片内部设计的软件,但芯片设计、生产完成后,需要镶嵌在主板上,而这种外部电路的设计软件仍严重依赖海外。
据新凯来官方信息,这次发布的 EDA 软件,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了 30%,能将产品硬件开发周期缩短 40%,已经有包括华为、上海交大等试验单位的超过 2 万名工程师在使用,下游反馈良好,填补了国内公司在这类主板电路设计软件领域的空白。

图源:小巴拍摄
至于另一款新产品高速示波器,简单来说,示波器就像半导体工程师的 " 眼睛 ",能将肉眼不可见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视波形,从而在芯片运行过程中,精准判断数据传输是否顺畅、信号是否完整。
而衡量示波器性能的核心指标是带宽——带宽越高,能捕捉的信号频率越高,精度也越高,对先进制程芯片的检测能力就越强。
在展会现场,万里眼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道,此次展出的这台高速示波器可谓飞跃性突破:这台示波器的带宽是 90 赫兹,一举做到了全球第二。

图源:小巴拍摄
因此,这一软一硬两项成果,各自突破了芯片制造链条上两个关键环节,让半导体国产替代道路星光乍现。
谁是新凯来
" 星光 " 一词,与新凯来颇有渊源。
它成立于 2021 年,但履历并不 " 新 "。
和海思一样,它曾属于 2000 年华为内部 " 备胎计划 " 的一部分,2012 年转型成 " 星光工程部 "。2021 年从华为剥离而出。这也意味着,这家成立不足五年的公司,已经在 " 卡脖子 " 技术攻关上积累了二十多年。
这五年,新凯来都很低调,直到今年 3 月才正式注册了公众号。它第一次在业内崭露头角,是在今年 3 月上海举办的 "SEMICON China" 半导体展会上,一口气推出了六大类、31 款半导体设备。每一款产品都以国内的一座名山命名,如武夷山、峨眉山、三清山,寓意 " 翻越国产替代路上的每一座大山 "。

上海国际半导体展,新凯来首次参展
把这 31 座 " 山 " 和此次湾芯展上发布的两项新技术联系起来,就能看到新凯来的惊艳之处:这些分布在产业链各环节的突破,正逐渐勾勒出一条自主可控的芯片制造体系的雏形。
瑞克老张认为,加上这次发布的新技术,新凯来已经覆盖了除了光刻以外的几乎可预见的芯片生产节点,技术水平接近全球最前沿。
新凯来的异军突起,除了自身积累外,与地方政府的顶层设计和长期投入密不可分。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深圳就没有今天的新凯来。
2021 年 8 月,中国半导体行业受美制裁之际,深圳市国资委牵头,将新凯来收编为 " 国家队 ",旗下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全资控股。据公开信息,新凯来注册资本 15 亿元,实缴资本 5 亿元。
简单而言,如瑞克老张介绍,新凯来,就是 " 华为出人,深圳出钱 ",其核心使命就是攻坚卡脖子技术。
从深重投的投资布局,也能清晰地看出深圳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深重投官网只显示了 4 个重大产业项目:华润微电子深圳 12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项目、联合中芯国际打造的中芯深圳高端芯片制造项目,以及方正微电子战略并购项目。
在财经评论员刘晓博看来,深圳在半导体芯片领域起步虽略晚于长三角以及京津,但近年来深圳规划了 " 东部硅基、西部化合物、中部设计 " 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强大的芯片设计业为引领,以成熟和特色工艺制造为基础,并集中资源在关键的先进制程和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寻求突破。

深圳,坪山半导体产业园
不过,回到湾芯展现场,相较于圈外人的振奋,从业者们显得颇为淡定。一位芯片工程师向小巴表示,设备生产环节的突破固然关键,但那颗国产高端芯片没有真正落地之前,从业者更倾向于避开人群和欢呼,沉下心咬牙攻关,直到真正胜利。
关于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还有一些扩展知识和补充看法,接下来我们就把 " 话筒 " 给到专业人士。

刘兴亮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
EDA 长期被国际几家巨头公司如 Synopsys、Cadence 等所主导,国产工具尤其高端、复杂工艺一直处于较弱位置。因此,如果能突破高端 EDA 的瓶颈,就能在芯片设计流程里 " 把关键工具掌握在自己手里 ",减少对外部、受制裁厂商的依赖。
而示波器可以被理解为 " 量测仪器 " 的瓶颈,如果依赖国外仪器、受制于出口管控、升级受限,那么在高端芯片或高速系统验证阶段就可能面对 " 看不见、量不准、测不出 " 的问题。
从背景资料看,新凯来定位是 " 国产半导体设备 + 量测 + 设计工具 " 这一较宽组合,意图构建半导体从设计、制造到检测的一体化生态。它带有很强的战略属性(国家 / 地方支持、技术自主可控导向)——既要 " 补短板 ",也要在关键环节突破。
从这个角度看,它不像一个单纯做设备的小厂,而更像希望在 " 国产替代 "" 核心能力掌控 " 方向上扮演桥头堡角色的企业。我觉得,新凯来目前属于 " 值得盯着看 " 的那类新势力。
目前,我对新凯来、国产半导体产业有以下一些思考、判断和建议:
◎ 第一,技术落地、客户验证是关键。新产品发布虽然令人振奋,但要真正被客户采用,还要过一系列考验,如稳定性、兼容性、生态链、升级能力等。
短期 " 亮点参数 " 容易做,但长周期稳定性、客户信任、市场占有率才是更大挑战。所以,观察未来 6 个月至 1 年内是否有客户案例、验证数据、第三方测评、用户口碑、能否在主流设计流程中真正替代国际工具 / 仪器,是检验其能否 " 落地 " 的关键。
◎ 第二,生态不是单点突破。仅做一个环节固然重要,但半导体产业链错综复杂:材料、化学品、光刻、刻蚀、掺杂 …… 缺一不可。因此,即便新凯来在 EDA + 示波器突破,也还需要配套支撑才能真正进入主流路径。
◎ 第三,与国际竞争、制裁、出口管控相关风险。半导体领域受制裁、出口管控、技术封锁的风险始终存在,即便某些关键仪器、工具国产化成功,也可能在后续迭代、材料、EDA 内部库、关键算法等被卡住。
◎ 第四,市场竞争、国际对手压力。即使国内工具 / 仪器取得突破,国际公司在品牌、客户基础、技术积累、通用标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国产厂商若要撼动其市场地位,要付出长期的、持续的技术、服务、生态建设代价。同时,国际公司可能也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防守、定价策略、技术升级压力等。
此外,我认为在未来 3 — 5 年内,国内部分中低 / 中高速环节的 EDA、仪器、测量工具会有较快国产替代空间,而最顶尖节点(如 3nm、2nm 级的极端微缩)可能依然受国际工具+设备主力厂主导。但即便如此,有一些 " 旁支路径 "(多重图形处理、替代工艺路径、后端接口优化等)可能给国产工具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