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科幻想象中的超能力,不少已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0月17日,以“带电的孩子”为主题的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UFO terminal未知终端同步开幕,以百余件作品展现艺术家对于技术与数字等话题的探讨。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跨媒体艺术节呈现了国内外90组、近200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艺术家来自阿根廷、瑞士、奥地利、德国、美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地区,作品涵盖涉及人工智能(AI)艺术、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艺术、生成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的创作媒介。

展览现场
艺术节以“带电的孩子”为主题,源自1988年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电影中那个少年意外拥有了人体发电的超能力,而今,“带电”却已是日常生活的“默认配置”。主办方告诉记者,“带电的孩子”隐喻着每一个与技术与能源高度绑定的个体:在屏幕间穿梭,在算法下前行,曾经科幻想象中的超能力,已转换为人机融合的当下现实。
艺术节通过多个单元展开,其中“我的幻肢投了赞成票”单元探讨算法如何成为感官的延伸。例如,阿根廷艺术家保拉·加埃塔诺·阿迪的作品《瓜纳克克斯》是一项融合科技、历史与诗意的行动,呈现的是让机器人重走安第斯山解放之路;而蔡宇潇的《灵境之后室》回望钱学森的灵境哲学,王霁以《拉普拉斯妖之死》编织记忆矩阵,刘卫借《隐形人》让演员在数字渲染中消弭自我,直面虚拟存在的身份困境。

保拉·加埃塔诺·阿迪的作品《瓜纳克克斯》

展览现场,“丰饶即一切”单元
“丰饶即一切”单元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师生,他们以跨媒介巨构形式,用荒诞派戏剧场景探索人类困境的视觉呈现。而在“星球赫兹”单元中,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的影像作品《古尔德》以为著名钢琴家格伦·古尔德绘制了一幅另类肖像为引,探讨了创作中的控制与自由等问题;刘窗《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呈现能量流动对地理文化的重塑,武子杨《鸽子传奇》则借AI叙事构建黑色寓言,以鸽子为符号,交织着战争记忆、AI考古、技术哲学与文明的关系。

刘窗《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

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古尔德》
“频闪的史间”单元则呈现的是一场技术记忆的视觉考古。其中,吕艺杰《寄往未来伊始》以AI重演晚清科幻,石青《钱学森与长江计算机》构建关于系统思想的另类叙事,谢瑞持的实验CG动画《阁楼》以影像“重建”记忆的裂隙。
此外,德国电影人与媒体艺术家哈伦·法罗基的《平行I-IV》是一部电影,探讨了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的演变及其内在的视觉哲学;赵航晨的《野启未来诗》利用AI挑选了人类历史上以26个字母命名的著名企业与组织,揭示技术权力结构中所内含的不平等问题;管子抒的《氧》则是一件以3D建模与编程构建的沉浸式互动作品,探讨虚拟环境中“生命支撑”的象征意义。

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