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流年财星坐空亡财运:在线测算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粮食烘干机卖空了

adminddos 2025-10-18 21:05:03 2
流年财星坐空亡财运:在线测算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粮食烘干机卖空了摘要: ...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在已安装烘干机的地区,目前大部分烘干机因处理量、开机费等限制,只能满足种植大户和粮食收购商的需求。为了应急,山东、河南等地的政府机关腾出了大院和广场,以便农民能在天晴时抓紧时间晾晒粮食。

作者:张英

封图:图虫创意

中联重科(000157.SZ)的烘干机卖空了。

这家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应对今年的秋雨,国庆期间开了一场保供会,决定增加一倍的工人,每天生产量从原来的 15 台增长到 30 台。但订单还是源源不断,交货压力巨大,机器刚下生产线就被送走,库房没有库存。

另一家头部企业安徽正阳科技,今年的粮食烘干机销售量同比已增长 40%。近期,其销售负责人正在北方多省奔走,10 月 12 日,他从安徽六安出发前往北京,一路上没有见过蓝天,全是阴雨或大雨,他感慨:这个天气干农业,没有粮食烘干机,相当于在街上裸奔。

自 9 月以来,北方多省一改往年的秋高气爽,下起了一场又一场秋雨,平均降水量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山西长治屯留区上村镇的乔强,开了一家粮油公司,收购镇内的粮食转卖。他看到,周边地里的水渗不下去,形成了水洼,地面连续一个多月都是湿的,他出生 40 多年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过去很长时间,这里更常见的是干旱,水井深度从 10 米逐年打到 50 米才能见水。

河南商丘农民陈星宇家有 10 多亩玉米地,大部分都出现了积水,最深处可没过膝盖,看上去像是把玉米种在了稻田里。10 月 16 日,他站在泥水里掰玉米,不少玉米都发了霉。

陈星宇家的玉米泡在水里(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玉米,湖北、淮河地区的部分水稻,倒伏在田间,收割后无处晾晒,堆积起来出现了酒糟味。玉米与水稻分别是中国第一、第二大粮食作物,今年这场撞上了秋收的连绵阴雨,让农民对烘干机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自 2023 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以来,各地烘干机数量有所提升,但安装量仍然有限。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在已安装烘干机的地区,目前大部分烘干机因处理量、开机费等限制,只能满足种植大户和粮食收购商的需求。为了应急,山东、河南等地的政府机关腾出了大院和广场,以便农民能在天晴时抓紧时间晾晒粮食。

夏天求的雨下在了秋天

10 月 15 日,陈星宇回到了老家商丘。家里还剩几亩地的玉米没有收割,之前租用的履带式收割机赶往了别处,忙不及。眼见 10 月 17 日还有一场大雨,陈星宇只得辞了工回家抢收。

陈星宇是一名 90 后,虽然没有常年在家,但对家乡的天气十分了解。" 因为我是农民的孩子,每到秋收季节,我就会很关注天气。" 他说,家里已下了快两个月的雨,玉米地积水过深,往年使用的收割机开不进去,只能租割水稻用的履带式收割机,这种机器的租赁费贵不少,每亩地要 120 元。

玉米收割回家后需要晾晒。往年天气晴朗时,收回来的玉米棒子会被装进有透气孔的袋子,或者放在铁丝网搭建的玉米囤上。但今年多雨,这种方法会让不少玉米发霉、长芽。

当玉米含水量超过 14% 时,就有霉菌生长的风险,含水量越高发霉速度越快,而今年部分玉米的含水量已经达到 40%。陈星宇估计,今年自家玉米的发霉率将近 70%。

一些农民为了解决霉变问题,对玉米进行 " 火疗 " ——对着玉米囤喷火,或者在旁边生火堆,但这种方法又可能让玉米囤内部的温度升高导致发芽。

发霉的玉米(受访者供图)

看着长霉、发芽的玉米,陈星宇一阵阵心疼。今年种玉米,从播种到收割都很难。他还记得播种时,天干得厉害,连续高温不下雨,村里人只得排队从水井里泵水来浇地,有的老人因为浇水被热晕在地里。

即便浇上了水,在地面高温下,玉米苗也长得干巴巴的,像草一样,那时村里人每天都盼着下雨,没想到,夏天求的雨最终下在了秋天。

雨水不合农时,不是第一次了。陈星宇记得,2024 年夏天,商丘也下了一场大雨,河涨满了水,村子被淹了一半,玉米那时还没出穗,很多都倒在了地上。

陈星宇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玉米种子要 80 元,一袋化肥 150 元,机器播种 30 元,履带收割机 120 元,从田里运到家的车费 30 元,不算人工费,成本至少要 410 元。今年玉米收成不好,一亩地只能收七八百斤,算下来,价格在 6 角以上才能回本。这是他没有选择将潮湿的玉米直接卖给粮食收购商的原因,湿粮的收购价格只有 5 角。

陈星宇最近得知了家附近有一个烘干点。10 月 17 日时,他还不知道烘干点是否可以为小种植户提供烘干服务,另外他也担忧,下雨天将玉米棒子运输到烘干点需要费不小的劲,一番折腾后粮食损耗也不小。

24 小时运转的烘干中心

在河南南部从事烘干机销售的刘艳,已经有十多天没有好好睡觉了,她每天在各个烘干中心间奔波,几乎每小时都会有电话打进来咨询烘干机购买及安装事宜。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刘艳时已是晚上 8 点,她当时在河南信阳市潢川县,正要去帮助一位客户解决新机安装问题,本来售后不应由销售人员负责,但因装机量增大,厂方的售后人员已经跟不上了。

刘艳在那些希望购买烘干机的新客户家里看到,无处晾晒的水稻已经结成团发了芽,还有的散发出酒糟味;花生泡在地里,很多种植户已经放弃,无奈地说 " 谁愿来拔,免费送 "。对玉米和水稻,刘艳能帮上忙,花生的问题却无解,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花生烘干机。

购买烘干机的多是粮食收购商或者种植大户,他们依托烘干机建设的粮食烘干场所被政府称为烘干中心。往年,农户一般不舍得卖湿粮,因为价格比干粮低不少,都会选择晒干后再卖给粮商,今年不少农户不得不将湿粮卖出,这些湿粮堆积过多,粮商必须配置烘干机才能解决储存和转卖的问题。

刘艳看到,也有很多种植大户将水稻运到烘干中心去代烘干," 但烘干机量还是小,不够用 "。

在山东菏泽,种植户也在排队等烘干机。成武县九女集镇步楼村支部书记步真奎今年 9 月时个人出资近 100 万元建了一个烘干中心,他的烘干机每次处理量有 40 吨,按照今年的收成情况,一次可以处理近 100 亩地的玉米。

步真奎说,他已经帮村里的种植大户代烘干多日,自 9 月 28 日以来,烘干机 24 小时运转,但仍然有不少种植户在排队," 再多三个烘干机也闲不住 "。

烘干机正在烘玉米(受访者供图)

对村里的小种植户,由于烘干机处理量限制(每批处理量为 40 吨,散户的产量达不到),步真奎无法代烘,只能提供粮食收购服务,他的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 3 分— 5 分钱。他解释说:" 散户每户的水分、霉变程度、质量不一样,如果把大家的粮食掺到一起烘(凑齐 40 吨),烘完后不好分。"

步真奎从 2024 年就开始计划建烘干中心,因为近几年在收玉米的时节总会下雨,只是往年没有今年下得久,去年下了一次短时间的强降雨。除了天气原因,烘干机还可以减少粮食消耗,以往步真奎要费劲找场地来晾晒玉米粒,晾晒过程中需要用铲车翻腾,导致玉米破碎率比较高。

山西长治的乔强最近与步真奎一样忙碌。" 我们的烘干机 24 小时工作,7 个人轮班作业,我每天基本只睡 2 — 3 小时。去年累了还可以休息,今年不行,不看天气不看时间了。" 乔强说。

乔强做粮食生意已经七年多了,往年,他会按照粮食质量分别转卖给酒精厂和饲料厂,今年,很多粮食只能卖给酒精厂了。

今年 7 月,乔强装了两台烘干机,原因是今年春季他观察到大风天气特别多。" 俗话说,春风秋雨,春天有多大的风,秋天就有多大的雨。今年的农谚是‘七龙治水,四牛耕田,九人分饼’,意思是受气候影响粮食会减产。" 乔强觉得这些农业谚语很有用,但现在很多农户已经不了解了。

在中联重科农业机械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烘干工程研究所所长方增强看来,和拖拉机等其他农机相比,烘干机是一个增量市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粮食机械烘干率不断上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需求增加。近两年,中联重科的烘干机销量增长很快,年销量已从 2023 年的 1650 台增长至 2025 年的近 3000 台。一年中,烘干机的使用周期从 5 月底收小麦开始,至 11 月份晚稻收割完成,在全国使用范围很广。不过据方增强观察,目前烘干机在南方的销售量趋于稳定,南方主要烘水稻,前几年基本已制备到一定体量,北方的需求量增大得较为明显,主要用于烘玉米和小麦,缺口还比较大,尤其是在今年秋雨的影响下。

南旱北涝 种植制度或调整

针对今年北方连绵的秋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郑大玮向经济观察报解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今年副热带高压提前向北移,且北扩明显,导致今年河南等北方省份跟过去的长江流域一样,夏季被副热带高压长期笼罩,干旱严重。临近秋天,副热带高压稍往南撤后,整个华北、黄淮地区的北部都处于副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这里正好是个雨带,因此阴雨连绵。

他观察,到今年 10 月上旬,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还相当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时七八月份的位置。" 放在过去,10 月上旬时,副热带高压已经撤退到华南了,只是南海边上有一点。现在副热带高压迟迟不退,使雨带持续徘徊在华北与黄淮 "。

郑大玮表示,气候带整体向北扩,水汽就更容易到北方了,北方形成洪涝,南方夏季更容易受副热带高压笼罩,高温伏旱加重。" 今后长江流域的伏旱跟北方的洪涝可能会增加,但不一定每年都这样,气候有波动,只是说发生的概率会比过去增大 "。

他认为,农业要适应气候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和栽培管理技术都要进行一系列调整。

中国的种植区划制度是按照过去的平均气候状况来定的,比如江南是双季稻,长江流域是小麦或油菜与水稻复种,黄淮地区是小麦与玉米复种。过去几十年,种植结构随着气候变化也有一定调整,但主要是品种和播种期的改变,比如说黄淮和华北小麦推迟播种,如果不推迟就会出现过旺的问题,玉米也改用了生长期更长的品种,玉米收获期也推迟了。

郑大玮认为,现在北方夏天秋天雨水显著增加了,这种情况将来逐步常态化以后,种植制度肯定要做一些调整,例如在北方水资源能够保证的地区,在低洼地恢复一部分水稻,实际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很多低洼地区是有很多水稻的。

(文中刘艳为化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