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不能仅靠他人的让步,理想的校园治理,更应通过刚性的制度,托住每个人存留内心的善意。
对大学生而言,丢失外卖无疑是件糟心的事。外卖丢失后如何让学生获得合理补偿,更是牵涉执法部门、学校、外卖平台、外卖骑手等多方的治理难题。近日,广西财经学院校长范祚军在个人社交账号上的言论,引发了公众热议。
范祚军表示,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计划划拨一笔经费,用于补贴并安慰外卖丢失的学生。这种由学校动用教育经费直接补偿学生个人损失的做法,在高校中并不多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校长就这种解决学生外卖丢失问题的方式,所传递的教育理念—— " 我们谴责这种行为,但不准备追究这类事情的责任 "" 不想让你们心里种下憎恨的种子 "" 丢了外卖不能丢了热爱这个社会的善良 "。
受学校特殊管理机制影响,校园外卖配送以 " 非接触 " 模式为主,加之庞大的配送量,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外卖丢失。毋庸讳言,外卖被窃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鉴于此类事件发生在校园内部,在外卖骑手已将外卖准确送达指定地点的前提下,偷窃者无外乎是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其中极个别在校学生恐怕难辞其咎。
因此,如何看待偷外卖现象,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拷问,更涉及教育层面的深思。范祚军这番 " 不追责 " 的表态,让人不禁联想到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情节:冉 · 阿让偷窃主教的银餐具被抓获后,主教却声称银餐具是赠予他的。
对此,《人民日报》的评论表达了赞许:" 校长的举措既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减少损失、有效化解潜在的负面情绪,更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爱的教育’的实效。" 在评论作者看来,避免 " 憎恨的种子 " 生根发芽,展现了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格局。
但也有人质疑:偷外卖者真的不应受到任何惩戒吗?2020 年,南京某小区连续发生外卖被窃事件,因据传作案者是 " 大学生 " 而引发关注。随后,当地警方发布通报澄清,偷窃者已大学毕业且有固定工作,警方已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
只要偷窃者已成年,是否为大学生都不能成为对其网开一面的理由。当时,《中国青年报》也曾刊发评论称:" 偷窃本身就是错的,不能陷入‘谁弱谁有理’的思维定式。"" 不是要为他的违法行为开脱,而是要为更多年轻人拥有公平的奋斗环境而发声。"
针对此次事件," 光明网评论员 " 在肯定校长 " 引导学生超越当下的委屈与愤怒 " 的同时,也表达了担忧:" 当它被采纳为应对问题的核心策略时,却可能模糊行为本身的是非界限,弱化对外部不当行为的规训与约束。"
换言之,当人们的注意力都被 " 爱的教育 " 吸引时,这种感动或许会变得廉价。值得追问的是:当偷窃者的责任被淡化,他们的行为真能得到纠正吗?学生固然会因损失得到弥补而不会种下 " 憎恨的种子 ",但这种校方兜底的逻辑,是否能帮助他们未来走出校园后,理性成熟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此前,尽管尚无学校为丢失外卖的学生提供补偿的公开报道,但服务方的补偿并不少见——若用户反馈外卖丢失,不少有责任心的商家会选择 " 再送一份 ";若核实外卖丢失系外卖骑手责任,平台也可能在处罚骑手后,为用户提供一定补偿。
说到底,外卖丢失后,要让消费者获得相对 " 公平 " 的结果,总有人要为此买单,总要有一方付出些什么。
广西财经学院的做法,无疑彰显了教育者的担当,其善意值得肯定。但这一补偿机制若想长期运行,恐怕要耗费不少成本,也考验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如何核实学生的真实损失?教育发展基金会能否长期承担这笔开支?
这则新闻发酵后,当地有媒体实地探访该校,发现为解决外卖丢失问题,广西财经学院已在学校门口安装了 " 外卖保险柜 "。学生输入系统提供的提货码,就能安全取到自己的外卖。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外卖平台提升校园配送 " 最后一米 " 可靠性的主流方案。
正如光明网评论所指出的,比 " 补贴 " 更复杂也更根本的,是依靠制度与规则的常态化运作推动问题解决。社会进步不能仅靠他人的让步,理想的校园治理,更应通过刚性的制度,托住每个人存留内心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