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中国欧洲学会2025年年会在沪举行。
本次年会主题是“中欧关系50年:回顾与展望”。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10月15日在同法国方面共同举行第二十七次中法战略对话时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彼此成就、共同发展。中欧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欧关系的主基调应是合作,正确定位应是伙伴。

中国欧洲学会供图
中国欧洲学会荣誉会长周弘18日在年会开幕致辞中表示,中欧关系走过50年面临空前复杂局面。而“时代”决定着我们讨论中欧关系时的主题、内容和方式。“增长”时代的中欧关系与“停滞”时代的中欧关系之间有着变化与不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变与不变之间如何互动,恰恰需要学界来解决和回答。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表示,中欧关系正经历历史性变化,步入历史性的重构时期。中国坚持合作有利于中欧双方,通过合作才能相互成就,对此,有的欧洲国家认识到了这一点,有的没有,有的还在摇摆不定。重构期也可能是冲突期,这就决定了中欧关系还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追求合作,但必要时也要斗争,也要对欧洲采取反制。
中国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中欧过去50年取得丰硕成果,当前双方处于十字路口,未来是否能行稳向好取决于国际体系变化,更取决于双方如何对待彼此,因此中欧必须重新明确相互定位和认知,避免让安全泛化到各个领域。复杂的中欧关系也要求学界有更精准的把握,切忌泛泛而谈。学术研究应该既具备多学科视角,也应该有精细化的研究分类。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欧关系积极面和消极面均有所表现,凸显着双方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双方的高层机制性交流在进一步恢复。10月15日至19日,应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邀请,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欧议会交流机制常务副主席、全国人大中国-欧洲议会关系小组副组长傅自应率团赴欧洲议会出席中欧议会交流机制第42次会议。
会议期间,双方按照商定议题,围绕中欧政治关系、地区安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贸易投资以及中欧未来关系发展等充分交换意见。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团长恩金·埃罗格鲁(Engin EROGLU)、8个党团代表发言,双方共50余人出席会议。
这是今年5月中方同欧洲议会同步解除相互交往限制后,中国全国人大同欧洲议会首次举行交流机制会议。
与此同时,也有报道称欧盟正在考虑强迫希望在欧经营的中国企业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10月12日,中企闻泰科技发声明称其在荷兰的分支机构安世半导体(Nexperia)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和资本冻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7日回应称,有关国家应纠正错误做法,坚持契约精神和市场原则,停止破坏全球的产供链,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
对此,郑春荣分析指出,荷兰一事恰恰说明当前中欧关系复杂性,表明欧洲在面临来自美方的强大压力时,有时会选择牺牲中方利益来安抚、讨好美方。因此对于这样的做法,我们应采取必要的反制和斗争,避免其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出现示范效应。
本次年会由中国欧洲学会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院、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承办。来自中国各高校、智库和机构等超百位学者和代表参会,外交部、商务部有关负责同志也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