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坐标北方,又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来了

adminddos 2025-10-20 13:04:03 2
坐标北方,又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来了摘要: ...

文 | 凯风

时隔半年,国家级都市圈再次扩容。

据吉林省官方透露,《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已正式获国家发改委复函,成为东北第 2 个、全国第 18 个国家级都市圈

就在不久前,"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被写入顶层文件,都市圈、城市群时代全面到来。

抱团竞争,谁走在最前列?

01

省会 " 一城独大 ",为何还要打造都市圈?

说起强省会,成都、武汉、西安是绕不开的存在。

但论省会首位度,长春才是最大竞争者,与银川轮流登顶。

数据显示,2024 年,长春 GDP7632 亿元、人口 908.5 万人,分别占吉林全省的 53.1%、39.2%。

过去几十年来,长春历经多次扩容,最近当属 2020 年合并公主岭市,长春由此成为5 大扩容省会之一。

作为 " 东北 F4",身为副省级城市,加上强省会的加持,长春在吉林省地位独一无二。

然而,大不等于强,对此,当地官方直言不讳:

长春 " 一城独大 " 格局比较明显,但尚未有效形成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应。

因此,以长春为中心,打造同城化的都市圈,推动交通、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资源外溢,就成了必然。

众所周知," 强省会 "诉诸的是集聚、虹吸效应;" 强都市圈 "则遵循辐射、溢出、抱团和协同发展效应。

根据规划,长春都市圈涵盖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等 4 个地市,面积约 2.97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 1210 万。

吉林省体量不算大,只有 9 个地级行政区划,长春都市圈 " 切 " 走近半,GDP 总量提升到全省 2/3 左右。

虽然都市圈进一步膨胀,但也意味着告别强省会思维,开始以都市圈联动周边发展。

从 " 强省会 " 到 " 强都市圈 ",是长春的关键一跃,也是发展理念之变。

02

东北 F4,谁在领跑?

早在 2023 年,沈阳都市圈率先晋级,成为东北第一个、北方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

这一次长春都市圈获批," 东北 F4" 只有大连、哈尔滨仍在路上。

众所周知,全国共有 15 个副省级城市,东北占据其四: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

且不说计划时代 " 东北 F4" 一度跻身 TOP10 之列,即使到了今天,在国家战略大局中,仍被赋予重要角色。

在国家批复的 2035 总体规划中,东北 F4,谁的定位最高?

总体来看,沈阳的定位更为综合,大连侧重于海洋属性,长春、哈尔滨被赋予 " 向北开放 " 的重任。

作为 " 老大哥 ",沈阳拿下了独一无二的" 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 ",在全国的 " 中心城市 " 矩阵中,同样独此一家。

同时,沈阳还是 "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而其他三城只是 " 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 ",凸显沈阳工业之于东北的重要性。

与之对比,作为东北 GDP 第一城,大连拿下了东北唯一的 " 现代海洋城市 ",且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为定位。

港口奠定大连的区位优势,而其主导产业多半与此有关,包括石化、造船、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

去年,大连、沈阳 GDP 双双突破 9000 亿元,大连达到 9500 亿以上,今年有望挑战万亿大关。

与之对比,长春、哈尔滨着眼的都是东北地区。

两城被赋予 " 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向北开放门户 "、" 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 "、" 区域创新型高地 " 等共同定位。

不同的是,哈尔滨是 "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还多了国际冰雪旅游地功能,而长春只是 "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

两城共同被赋予" 向北开放门户 ",与乌鲁木齐的 " 向西开放门户 " 可谓异曲同工,反映的是地缘之变的区域新格局。

全球化时代,对外交往的重心在于欧美;但随着形势发生变化,大西南、大西北、东北等成了最大受益者。

置身其中的东北 F4,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03

18 个国家级都市圈,谁缺席了?

随着石家庄、长春都市圈接连获批,国家级都市圈已扩容到 18 席。

覆盖绝大多数重点城市,但还有部分地区付之阙如。

一类是,京沪两大塔尖城市,都市圈规划罕见没有落地。

都市圈规划牵一发而动全身,京沪两大超级城市更是如此。

哪些地区该纳入,区域之间如何协同,要经过漫长的博弈。

更何况,北京都市圈,涉及 " 都 " 与 " 城 "、" 城 " 与 " 圈 " 的多重关系。

上海大都市圈,究竟是 "1+8" 还是 "1+13" 一直悬而未决。

此前,长三角出台 6 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将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并列。

事实上,苏锡常、宁波都属于上海大都市圈的范畴,这种 " 圈中有圈 " 的格局,如何协调发展,也是新的课题。

另一类是腰部省会,包括哈尔滨、昆明、南昌、南宁、贵阳、太原等等。

这些地方,都市圈尚处于培育阶段,不够成熟,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有待体现。

其实,即使已获批的都市圈,发展都未必见得成熟,以规划促发展、以战略促协同是目的。

毕竟,获批只是第一步,有没有 " 国家级 " 的名号,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

都市圈如何从名义到实际、从规划到现实、从圈地为王到抱团发展,才是更大的考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