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创作中,女性在爱情、家庭、事业中面临的处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厚重的经典名著,还是通俗的霸总小说,都常常会触及这一议题。日前,2025阅文创作大会“她的故事”中英创作对谈分论坛以一个有趣的游戏开场:中英创作者就故事角色面临“家族联姻、爱情遭遇世俗偏见、女性面临事业困境”等场景时如何寻找破局之道展开探讨。
在这场论坛上,围绕“与他人”、“与规则”、“与自我内心”的博弈这三个维度,来自中英双方的创作者与文化学者探讨了东西方女性在不同文化叙事中的成长路径。

2025 阅文创作大会中英创作沙龙现场。
作家、文化活动策划人,BBC纪录片《Jane Austen: Rise of a Genius》主讲人之一Bee Rowlatt是本次活动的嘉宾之一。她率先指出一个普遍的叙事陷阱,在处理与他人的博弈时,把女性与另一个女性对立起来,在英语中,这种现象被赋予一个词叫“猫斗",而在中文语境中被称为“雌竞”。她表示,这样的处理忽略了真正应该关注的冲突,即家庭生活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外部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她表示,在当下,表达女性之间的团结至关重要。

Bee Rowlatt指出应拒绝“雌竞”。
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作家的共鸣。当讨论转向“规则”时,东西方的创作视角则呈现出有趣的差异。
今年是简·奥斯汀诞辰250周年,现场放出了大英图书馆收藏《理智与情感》的第一版的图片,其扉页的署名是“一名女士”(A Lady)。Giulia 以此为引,分享了简·奥斯汀在她的时代,如何与社会偏见,社会规则斗争。“在奥斯汀的时代,社会认为女性不会写小说,女性即便出版也往往会采用一个男性笔名。简·奥斯汀选择了匿名却强调了自己的性别,以此反抗了偏见,证明了女性也能成为成功的作家。”

大英图书馆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第一版扉页,图片来自大英图书馆馆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阅文集团白金作家姒锦的创作以古代背景为主,她更倾向于利用规则而非颠覆规则。“我会特意强化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规训和工具化,利用这些规则为书中的角色创造压力。”她表示,自己笔下的女主并不会一上来就轰轰烈烈地去反抗,而是通过慢慢试探,找到打开枷锁的钥匙,获得通往自由的阶梯。在她看来,创作一个彻底颠覆规则的角色,固然有爽感,却缺乏一些真实感。自己更喜欢创作一个能在规则里游刃有余,但又能以柔克刚的女性,传达一种“既要坚守自我,又能兼顾他人”的文化内核。

阅文集团白金作家姒锦。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阅文大神作家董无渊则提供了另一个看待规则的角度:一个独立,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首先应当能认识规则,其次还能自我选择是否遵从规则。“这是我给到笔下女主最大的自由。”她认为,无论是让人物颠覆规则还是于规则中挣扎奋起,关键是要与人物的原始设定和博弈的过程相匹配,才更具说服力。“如果想让人物具备颠覆旧规则的心性和能力,那么就给予与之匹配的博弈过程;如果人物是从未接收过敢于挑战规则观点的人,经历挣扎后奋起颠覆原始规则会更有看头。”
当讨论回归到创作的核心——如何塑造出一个有人物弧光的角色,Bee表示,大众以为简·奥斯汀的作品聚焦于婚姻,其实她的创作本质聚焦的是自由与反对自由的力量。“在奥斯汀的年代,年轻女性从成年到婚姻之间,有一个短暂的自由窗口,这个阶段,年轻女性才有机会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其作品之所以能引发普遍共鸣的原因。”
那么,今天的读者喜欢什么样的女性角色?两位阅文作家分享了来自市场前沿的观察。
在姒锦来看,成长型,陪伴型的角色,让阅读不再是单向消费,读音拥有了和角色共同的情感经历,不管过去多久,依然会记得这个角色,因此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商业价值。
董无渊则看到了市场偏好的一些微妙变化。她指出,“成长型女主”意味着会不断犯错,读者需要跟着角色为错误付出代价。但当下的市场,读者们追求的情绪价值更偏向爽感,如果能让成长型女主遇到的困难与成长的历程相匹配,让成长变成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这种写法依然会被市场买单。
2024年11月,阅文集团与大英图书馆开启为期三年的合作项目“数字时代下的文学”,推动中英文化交流。阅文旗下26部网文作品如《庆余年》《诡秘之主》《君九龄》《慕南枝》等入藏大英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当代出版物部门数字策展人Giulia Carla Rossi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正在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保存数字出版物,以确保这些内容在当下和将来可以供研究人员使用。收集范围不仅涵盖英国,还面向全球。而与阅文的合作,让大英图书馆可以纳入更多的故事,更多元化的声音,视角以及不同形式的写作。
在论坛的最后,Giulia分享了大英图书馆如何对简·奥斯汀的作品进行不同形式的开发,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互动叙事等,以吸引新一代的年轻读者,这也为国内IP的运营开发提供了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