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信息时代的精神护肤:给大脑做SPA

adminddos 2025-10-21 12:38:03 2
信息时代的精神护肤:给大脑做SPA摘要: ...

原创 美容组 上海

当我们说“中毒”时,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行为成瘾”,数字中毒(成瘾),即指个体在明知有害后果的情况下,仍无法自控地、强迫性地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模式。其形成机制是多种心理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

数字产品(尤其是社交媒体、短视频、游戏)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大脑的多巴胺奖励回路。例如每次收到一个“点赞”、一条新消息、或者刷到一条有趣的视频,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产生一种短暂的愉悦感。这就像给大脑吃了一颗“糖”。此外,每次下拉刷新时,这种“不确定性”和“期待感”会极大地刺激多巴胺分泌,效果堪比老虎机。我们不停地“刷”,就是在追寻下一次的“奖励”。

数字产品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总能推送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让你欲罢不能。这本质上是对注意力资源的一种窃取。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好比计算机打开的一个个程序窗口。在理想状态下,大脑是任务管理器,自主决定运行哪些程序(如读书、工作)。然而,个性化推荐算法就像无数个自动弹出且无法彻底关闭的流氓软件,疯狂打开程序窗口,剥夺了分配注意力的主导权。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以为看到喜欢的内容是自己的选择,但其实是算法替代我们做了选择。

德国心理学权威约翰内斯·赫普的《数字病人》一书中提到部分关于“数字排毒”的内容,例如“排毒”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目标是培养个人和社会的“数字素养”

使用数字产品也是为了满足一些深层的心理需求。互联网成功打造了一个“线上社会”,我们在真实生活中的心理需求也会映射到“线上社会”中,甚至有时候在“线上社会”看似更容易被满足。

数字排毒的核心,不应被视作一种对科技的“惩罚”或对自我的“剥夺”,而是一场深刻的”主体性觉醒” —— 重新确认”我”是主导者,而非被动的响应者。意识到是“我”在使用电子产品,我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使用或不使用、选择如何使用,而不是丧失主体性、被技术牵着走。

英国著名的“Ten Tors Challenge”是关于数字排毒的绝佳案例,2400名14–19岁的青少年将远离手机,仅依靠地图和指南针导航,花费48小时进行一场徒步

就像我们无法也不应彻底断绝食物一样,我们的目标是与技术建立一种健康、有意识的关系,让你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用。“排毒”的过程是不断练习将注意力从外部刺激拉回自身内在感受的过程。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此刻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休息、是连接、还是创造?刷手机能真正满足这个需求吗?我们需要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努力去满足自己,而不是用易获取的电子代餐来敷衍自己。

理解了数字成瘾的机制与排毒的本质,便可以采取一套系统、温和且可持续的方法,逐步重建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从行为改变的角度,不建议采取突然彻底戒断的极端方法,这容易引发戒断反应和失败后的挫败感。推荐采用渐进式、系统化的方法:

记录与审视:不带评判地记录一周的数字设备使用时间。诚实地回答:哪些使用是建设性的?哪些是漫无目的、事后让你感到空虚的?

明确动机:列出你想进行排毒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改善睡眠?提升工作效率?还是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强大的内在动机是成功的关键。

设计师Benedikt Herzau制作的冥想互动装置,可通过手势和触摸来控制音频和视觉效果,鼓励人们专注于当下,实现现代化的“数字排毒”

“微断食”练习:从小的、可实现的目标开始。比如餐桌无手机:全家人在吃饭时都不看手机;卧室无设备:让手机在客厅充电,用传统闹钟叫醒;专注时间块:利用番茄钟,每天设定固定的“免打扰”深度工作/阅读时间。

优化数字环境:关闭非必要通知:只保留最重要人物和应用的提醒;整理主屏幕:将容易消耗时间的App移到文件夹深处,增加获取难度;利用技术:使用屏幕使用时间限制、灰度模式等功能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建立“替代行为”清单: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提前准备好当你想伸手拿手机时,可以做的其他事情。例如站起来倒杯水、做几个伸展运动、看一页书、与同事或家人简短交谈。用新的好习惯去替代旧的习惯。有意识地安排高质量的线下社交活动,体验真实世界中深度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韩国女演员金瑟祺在节目中曾表示,吃饭时不看电视不看手机,集中于吃饭会更容易吃饱

定期反思:每周进行一次复盘。哪些做得好?哪些场景下你依然难以自控?背后的情绪是什么?背后的情绪可能是焦虑不安、抑郁低落,或者是无聊无意义感,这些深层情绪需要我们去如实面对,不妨与信任的家人、朋友、老师或咨询师聊一聊,真实的人与人的连接才是情绪疗愈的法宝。推荐将正念冥想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你更快的觉察到自己深层的念头和情绪,这也是一个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大脑拉回身体,扎根身体的练习。

在数字洪流中感到迷失和疲惫是非常正常的。“数字排毒”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自我关怀的练习过程。最终,我们追求的并非是与技术决裂,而是培养一种数字时代的“定力”,实现一种与技术共存、充满觉察的、由自己主导的平衡生活。现在,就从关闭一个非必要通知开始吧。

撰文 谢梦姝

原标题:《信息时代的精神护肤:给大脑做SPA》

阅读原文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