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客户刑案曝出“案中案”,国元证券一名保代牵扯其中,昔日“深度捆绑”今成风险导火索

adminddos 2025-10-21 18:02:04 2
客户刑案曝出“案中案”,国元证券一名保代牵扯其中,昔日“深度捆绑”今成风险导火索摘要: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每经记者|陈晨    每经编辑|彭水萍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期,一则看似寻常的案件进展公告,却意外将及其一名保荐代表人卷入舆论漩涡中心。

根据司尔特公告,其前任高管涉嫌职务侵占、受贿等罪名的案件已被移送审查起诉,而在长长的涉案人员名单中,国元证券保代孙彬的名字赫然在列,其涉嫌罪名包括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这起事件犹如一枚投入水中的深水炸弹,不仅揭开了保代与客户之间“深度捆绑”模式潜藏的巨大风险,更将国元证券投行业务近年来面临的重重困境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事实上,在孙彬事发之前,国元证券投行早已是风波不断:高达63.16%的IPO项目撤回率、接踵而至的监管措施、投行“元老级”人物被查以及连续两年半的投行业绩亏损。一系列负面事件环环相扣,共同指向了其内部控制与执业质量可能存在的缺陷。这场由单一事件引爆的危机,正严峻考验着国元证券投行业务的发展。

国元证券与这起风波的直接关联,始于其保荐代表人孙彬被卷入客户的刑事案件。时间回溯到2023年底,司尔特在自查过程中发现了部分管理人员存在涉嫌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路发实业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路发)巨额财产的情况,经多次约谈相关人员,其拒不配合公司自查并相继辞职。于是,公司于2024年1月17日报案。

经过数月的侦查,案件在今年9月29日迎来重大进展。司尔特公告称,已收到检察院的告知书,该案已由公安局移送审查起诉。 

根据这份告知书,涉案人员不仅包括司尔特前董事、高管金国清、金政辉等人,还出现了一名关键的外部人员——国元证券保代孙彬。文件显示,孙彬与司尔特前高管一同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同时涉嫌职务侵占罪。

公开资料显示,孙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国元老将”。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信息,他自2008年进入证券业以来,便一直在国元证券任职,并于2014年8月正式登记为保荐代表人。值得注意的是,孙彬与司尔特之间的业务联系可谓“深度捆绑”。司尔特自上市以来共完成三次股权融资,除了2011年的首发上市外,2015年9月的定向增发和2019年5月的可转债项目,均由孙彬参与保荐。其中,2015年的定增项目更是孙彬成为保代后完成的首个保荐项目。这种长期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为双方带来业务便利的同时,也为如今的风险暴露埋下了伏笔。

孙彬保荐项目一览

事实上,在司尔特正式公告之前,市场已能嗅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今年6月至7月,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内容几乎如出一辙:因孙彬个人原因,其无法继续担任公司的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国元证券因此委派其他人员接替其工作。当时,“个人原因”的模糊表述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如今回看,这更像是一场风险发酵前的“悄然解绑”。 

如果说孙彬涉案是一起突发的“黑天鹅”事件,那么国元证券投行业务在执业质量层面暴露出的问题,则更像是一头长期存在的“灰犀牛”。近年来,公司投行业务,尤其是IPO保荐业务的执业质量备受市场质疑,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其高企的项目撤回率。

据Wind数据显示,在2023年至2024年这两年间,国元证券作为保荐机构的IPO项目共有19个,其中主动撤回的项目数量多达12个,撤回率高达63.16%,这也使得国元证券的专业能力和项目筛选标准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图片来源:Wind截图图片来源:Wind截图

在这些撤回的项目中,有两个案例尤为典型,并直接招致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其一是安芯电子项目,该项目于2023年9月撤回发行上市申请。2025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纪律处分决定,直指国元证券在核查过程中存在重大缺陷。上交所查明,国元证券就发行人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营业收入等关键事项先后出具多份报告,均表示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但最终的核查结论与事实明显不符。因此,上交所对国元证券予以通报批评,并对该项目的两名保荐代表人采取了“暂停执业资格”半年的纪律处分。 

另一案例是大昌科技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8月撤回申请。一年后的2025年8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采取了行动,指出该项目的两名保代在执业过程中,对相关事项未能充分关注并审慎核查,发表的核查意见不准确,且存在资金流水核查程序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最终,深交所对这两名保代采取了约见谈话的自律监管措施。 

除了交易所层面的点名批评,来自地方证监局的警示也印证了国元证券投行业务并非个案问题。2025年4月,安徽证监局对国元证券出具警示函,明确指出公司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存在“个别内部制度执行不到位、个别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的问题。来自监管层的连番警示,无疑表明其投行业务的内控和管理体系出现了疏漏。 

在执业质量备受考验的同时,国元证券投行团队的稳定性和经营业绩也亮起了红灯,呈现出“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

人事层面的动荡早在孙彬事发前就已开始。2024年8月,一则重磅消息震动市场:国元证券原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王晨因个人原因配合有关部门调查。王晨是国元证券投行业务的“元老级”人物,早在2004年4月便成为首批保荐代表人之一,他的被查一度让公司的投行项目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国元证券投行业务经营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财务数据显示,国元证券的投行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7.66亿元,锐减至2023年的2.01亿元和2024年的1.63亿元。更严峻的是公司投行业务盈利能力受到考验:2022年,国元证券投行业务尚能实现3.69亿元的营业利润,但到了2023年和2024年,由于投行业务支出超过业务收入,投行业务连续两年出现亏损,亏损额分别为8948.41万元和8239.27万元。

数据来源:记者据国元证券各定期报告整理数据来源:记者据国元证券各定期报告整理

这种亏损的态势延续到了2025年。根据公司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国元证券投行业务实现收入9025.08万元,同比增长44.78%,但由于成本支出同样高企,达到9789.99万元,最终业务利润仍为负数,亏损764.91万元。这意味着,公司的投行业务已经连续两年半未能实现盈利。

面对项目频频撤回、监管连番“点名”等多重困境,国元证券在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对前述监管措施进行了回应,并披露了整改计划。公司称将立即进行整改,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案示警,加强合规宣导,并对责任人追责问责;二是加大内部制度执行力度,细化尽职调查标准;三是针对监管重点关注事项,优化内控流程,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四是加强对首发撤回项目的分析总结,开展执业能力培训,并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执业水平。

上述整改计划是否能帮助国元证券投行业务走出泥潭,以及公司能否实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产业投资银行”的目标,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封面图片来源:-VCG41N1411911769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