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新浪财经上海站 十里
10月20日,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混合型基金(016709.OF)迎来了首次开放赎回。成立三年的封闭周期终于结束,但这场“解锁”,却并未如持有人所愿地在一个完美节点上到来。
这只成立于2022年10月18日、由赵诣管理的泉果旭源,原本在9月底刚刚修复了自成立以来高达47%的最大回撤,净值重新回到盈亏平衡点,首批投资者终于从漫长的“深坑”中爬出。然而,距离开放赎回仅不到两周的时间,基金净值却再度转头向下。从10月10至10月20日,泉果旭源下跌约8.62%。


在持有人讨论区有投资者表达了不满,表示:“三年又三天挣了1.8%,还卖不了,可恶。”“三天过后最多还有三十亿。”“赎回了,截图为证。”

这突如其来的波动,让不少持有人在基金讨论区表达不满。三年锁定期终于熬到“解套”,却在赎回前夕再度被回撤吞噬收益,“没稳住”的质疑,指向基金经理赵诣。

泉果旭源也在10月17日披露了2025年三季报。赵诣在报告中直言,产品表现“令人颇不满意”,并对持有人“感谢三年同行的耐心和信任”。
三季报显示,三季度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上涨约45.58%,并在报告中表示:“持仓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机械、军工等高端制造行业、以及港股互联网企业。整体上呈现’两端配置‘的框架:一端聚焦科技AI;一端聚焦困境反转(新能源、军工)。”他强调,“判断市场底部是相对困难的事情,但当优质公司进入有性价比阶段,我们会通过提升组合集中度把握机会。”


截至10月20日,泉果旭源成立以来收益率为3.58%,显著跑输业绩比较基准20.21%,业绩比较基准为收益率*6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人民币)收益率*20%+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20%。

与此同时,从成立至2025年中报,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约4.52亿元。三年收益个位数,却能稳收数亿管理费,这一对比成为持有人争议的焦点。
成立三年以来,泉果旭源的争议从未远离。发行时百亿资金火速募满、成立后深度回撤、三年锁定期下固定费率的收取机制——这一切共同塑造了基金的“复杂形象”。规模庞大,收益平平,却在管理费上名列前茅。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基金规模达到190.69亿元,位列偏股混合型基金第七,较2022年成立时的98.47亿元几乎翻倍。
争议的根源或许正藏在这“规模与回报”的错位中。
对投资者而言,三年封闭期意味着让渡流动性、承担波动风险与机会成本;而对基金公司而言,则意味着在缺乏赎回压力的前提下,管理费收入稳定、资金盘面稳固。固定费率与锁定期的双重结构,本意是让基金经理能更安心地长期投资,但现实中,这种机制却常常被诟病为“保护管理费”的工具。
泉果旭源的经历再次触发了市场对“持有期基金机制”的反思——在没有赎回压力的情况下,基金经理是否应当交出更好的成绩单?如果封闭期成为了基金公司稳定收益的“保护伞”,而非投资者收益的“保障线”,这类产品的设计初衷便显得失衡。
截至当前,泉果旭源三年期的首批投资者即将面临选择:是兑现有限收益、还是继续留守?
短期波动压缩了回报空间,长期逻辑尚需时间验证。或许正如赵诣在季报所写,“我们共同经历了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参考的经济变局和市场周期”,但在投资者看来,能否在下一轮周期里兑现更具说服力的回报,才是决定“去留”的关键。
当下的泉果旭源,是百亿规模下的缩影——代表了一类持有期基金的制度性矛盾:谁在承担风险,谁在稳收回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