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海市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5.5%的GDP增速跑赢全国水平的同时,在严峻形势下逆势增长的上海外贸数据尤为亮眼。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3.34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由开局落后全国转为反超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8万亿元,增长11.3%,增速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进口1.86万亿元,增长1.1%,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立行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上海外贸的增长并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韧性与质量均得到提升。上海的外贸结构已从传统的规模驱动转向产业升级驱动,产业升级是上海外贸韧性与优化的根本原因,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增长的核心。
从出口数据来看,首先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持续释放,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潜力彰显。三大先导产业引领出口增长,前三季度,上海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出口1936.7亿元,增长10.3%。生物医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医药品、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40.7%。
其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初见端倪。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机床、石化机械等合计贡献出口增量超200亿元。这反映出,上海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正在转化为出口优势。
第三,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出口的新增长极。前三季度上海市“新三样”同比增长6.3%,继续保持超千亿的出口规模(1121.7亿元)。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加快,进一步增强了出口的韧性。
而在进口数据方面,进口增速从一季度的下降12.5%,到三季度转为增长10.9%。孙立行指出,其核心同样是产业升级。上海的进口贸易从个人消费导向转为产业导向,对技术装备和优质原材料的需求在持续扩大。
一方面,半导体制造设备、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的高速增长,反映出补链、强链的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金属矿砂进口量值齐升,既是满足国内高端制造对优质原材料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上海作为物流枢纽,为产业链升级提供原材料保障。
产业升级的落地离不开市场主体的活力。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已然成为产业升级的生力军,推动了外贸增长动能的转化。孙立行表示,上海外贸当前正从外资依赖转向多元驱动,民企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的双重引擎。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32万亿元,大幅增长27.1%,增速领跑各类经营主体,对全市进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惊人的164.5%。
总的来说,孙立行认为上海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外贸结构,不仅让外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增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更为长期竞争力奠定了基础。韧性从何而来?归根结底在于产业升级和市场多元化。
高附加值产业不再依赖以前的劳动成本优势,只要产业链足够完善,尤其是在高端装备等方面,上海市场在国际上就会不可或缺。这些方面的竞争力逐步突破、逐步释放,韧性就会出现。
而市场的多元化,既体现在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在新兴市场的开拓。前三季度,上海对巴西、印度等其他金砖国家出口2046.3亿元,增长27.7%;对非洲出口645.5亿元,增长79.2%。孙立行指出,未来仍需积极开拓非传统的出口市场,企业带动投资,投资带动贸易,贸易带动出口。这些新兴市场的开拓会非常迅速。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转移,不能放弃欧美市场。”孙立行补充表示,特别要注重与欧洲的关系,欧盟和欧洲是应该要加强合作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其中友好的国家,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更加依赖中国的国家。对上海来说,进出口有大量的高附加值产品,欧洲则都是技术创新国家,双方有合作空间,有彼此的需求,可以在产业链上互相嵌入,形成互利共赢。
虽然世界经济格局风险长存,但前三季度的数据已经反映出上海经受住了考验,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风险。“整体来说应该保持乐观,积极面对潜在的挑战。”孙立行指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上海来说尤为重要,上海的所有成就都体现了它的价值。与此同时,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外开放,利用外资,通过中外合作来提高竞争力;要健全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有机结合、联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