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精致的景泰蓝马鞍、极富民族特色的女性头戴、草原民族不可或缺的奶桶……这些融合了黄河、长城、草原三大文化的鄂尔多斯民俗物件近日齐聚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厅,呈现来自北方草原的风土人情。
鄂尔多斯,镶嵌于黄河几字弯北端的璀璨明珠,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之一。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被称作是黄河几字弯历史文化长河中重要的“活化石”。近日,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共同主办的“九曲黄河 马背长歌: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展”亮相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展出近150件文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融合了黄河、长城、草原三大文化的鄂尔多斯民俗,领略来自北方草原的风土人情。

展览现场
展览共分“融合多元 草原史话”“融汇之风 独特习俗”两大部分,展出近150件文物,涵盖青铜器、骨角器、陶器、玉石器、纺织品等丰富类别,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绘制出一幅全面的社会文化画卷,向观众展示鄂尔多斯的文化魅力,也揭示北方草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演进形成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陶马、陶俑

明·彩陶俑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第一部分将向观众展示带有的北方草原风格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及具有民族色彩的元代陶俑,讲述朱开沟文化时期畜牧业经济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后,游牧与农耕文化数千年间在此地不断交融的过程。

展览现场
展出的元代鸭形青铜权以鸭坐六角方台之上为造型,颇具妙趣。鸭昂首挺胸,扁嘴翘尾,惟妙惟肖;清代银烧蓝香囊整体由银链串联为三层,最上方为圆形昆虫造型,中间为三角状蝶形,下层则为镂空的球状主体,整体制作精美、工艺复杂。

元·鸭形青铜权
清·银烧蓝香囊
清·海螺供杯
地理环境与生计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塑造了鄂尔多斯独特的民俗文化。展览第二部分展品以生活用具为主,有极富鄂尔多斯民俗特色的景泰蓝马鞍、酥油桶、蒙古棋、妇女头戴等特色文物。观众在展厅中不仅能够概览鄂尔多斯的文化面貌,更能以物见人、感受到器物背后的生活律动。

清景泰蓝马鞍
其中清代的景泰蓝马鞍做工精致,木胎马鞍外包鲨鱼皮。鞍桥、鞍翅等边缘处包铜,外饰景泰蓝花卉纹,并配套有两个通饰景泰蓝花卉纹饰的马镫,色彩艳丽,显得古朴典雅;象棋是鄂尔多斯人民日常娱乐的方式,展出的这幅民国时期的蒙古象棋,造型朴拙,棋子雕刻栩栩如生,再现排兵布阵生动场景。这款博弈游戏蒙语称为“沙塔拉”。棋盘纵横八格,共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执16子,按规定布局。

民国 蒙古象棋
奶桶是草原民族不可或缺的日常器用,是用于盛奶的工具。展出的这件民国铜奶桶器物上、中、下各有一道铜箍,带盖,器身带提环,为同类器物中较为精致的一件。
民国·铜奶桶
鄂尔多斯妇女头戴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精巧工艺的结合,头戴上装饰有珊瑚、玛瑙、珍珠、松石、金银等,是蒙古族饰品中的精华。

清·鄂尔多斯妇女头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无需预约,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