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行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面是在大宗原料药价格周期性波动之下,原料药企于不确定性中求存。而另一面,是原料药企们正试图摆脱周期性束缚,通过产业升级和价值跃迁,打造未来增长潜力。
撰文| 张烨静
今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呈现“收入下降、利润承压”的态势,原料药板块却以“营收微增、利润大涨”的成绩异军突起,成为仅次于CXO和制药装备的利润增长明星板。
从营收来看,上半年原料药板块实现收入528.8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亮点表现在利润端,归母净利润达到81.6亿元,同比增长19.1%;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7.0%至79.1亿元。
收入持平、利润大涨、盈利向好,这一表现显著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繁荣景象下,原料药板块并不是“一派欣欣向荣”。细看之下不难发现,整个板块的回升,竟然是被少数几家公司“带飞”的。
而更多的头部原料药企,还陷在增长泥潭之中,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
维生素带飞原料药板块?
作为药物制剂的基础原料,原料药在产业链上处于核心环节,是整个医药产业的基石和源头。并且,中国在全球原料药市场中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是全球主要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是国际医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国内的原料药行业格局来看,该板块存在显著的“头部效应”,头部企业贡献超一半业绩。统计,2025上半年版块净利润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是与,贡献比例分别达到44%和8%,而从营收上来看,两家的占比也分别达到了21%和8%。
事实上,从版块整体来看,原料药行业的利润增长,主要就是新和成和浙江医药两家龙头带起来的。

原料药龙头企业2025H1业绩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
新和成业绩遥遥领跑。上半年营收111.01亿元,同比提高12.76%,归母净利润升至36.03亿元,同比大增63.46%,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狂飙70.50%,达到36.79亿元。
浙江医药则实现了双利润翻倍,虽然营收同比小幅下降1.87%,但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增幅分别达到“可怕”的113.52%和110.10%。
在其他公司业绩仍陷于泥潭的情况下,这两家公司为何实现了领跑,甚至带飞整个版块?
这与原料药产品市场的周期性上涨显著相关。
作为传统的周期性行业,新和成和浙江医药都是维生素龙头企业。上半年,受巴斯夫德国工厂2024下半年爆炸事件余波影响,VA与VE价格曾阶段性冲高,虽第二季度开始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赋予了企业显著定价主动权。因此,一旦有突发事件,或者行业到达周期反转,相关产品价格就会暴涨。据市场消息称,今年7月4日,新和成上调VE报价至78元/公斤,而市场目前平均价格为68元/公斤至72元/公斤。
不止受益于维生素价格的上涨,新和成另一核心业务蛋氨酸同样受市场需求影响,上半年迎来量价齐升,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8万吨/年液体蛋氨酸(折纯)项目投入试生产运营。从最终业绩来看,2025年上半年,新和成公司山东氨基酸实现营收37.58亿元,同比增长17.24%,净利润14.38亿元,同比增长21.78%,净利润率38.27%,同比提升1.43%。
在大宗原料药的强周期属性下,价格波动成为常态,这种波动直接传导至企业业绩。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成为被动的“周期波动股”,两家企业正加速横向拓展与技术降本,以分散风险。
过去,新和成的角色标签是全球四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全球蛋氨酸行业龙头,专注于精细化工领域。近些年,公司以“化工+”和“生物+”两大核心技术平台为支撑,构建了覆盖维生素等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材料及原料药的多元化业务体系。
从今年上半年的版块业绩中,营养品依然为核心业务支柱,实现收入71.99亿元,同比上涨7.78%,占营收64.86%。值得注意的是新材料业务虽然仅收入10.38亿元,占比不足10%,但同比增长43.75%,有望成为新和成下个增长曲线。
再看浙江医药。据公司财报,其主营业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生命营养品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体系。二是原料药与制剂的一体化战略,显著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尤其在当前带量采购的背景下,这一优势尤为关键。
利润增长的另一在于系统性的技术控费。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为25.7亿,同比下降9.17%。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改进工艺技术、应用连续化设备等举措,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原料药龙头正在从大宗原料药向高端特色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方向转型,降低对传统大宗原料药的依赖,高毛利品种如抗肿瘤、代谢类等特色原料药的收入占比提升。例如,浙江医药通过奈诺沙星等创新药深度绑定国内临床需求,还布局了糖尿病药西格列汀、恩格列净,新和成也布局了盐酸莫西沙星等特色原料药。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维生素市场周期性利好之下,叠加新和成、浙江医药自身的战略升级,带动了原料药版块上半年的整体利润爆发。
不过,价格周期能把一些企业带飞,也能让一些企业压底。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大量头部企业上半年面临业绩危机,、、等龙头的营收和利润都在全线下跌。
普洛药业、新华制药、华海药业都主要布局了抗感染药物,受上半年抗感染药物供给过剩、价格下行的周期影响,沙坦、头孢、青霉素类等产品价格同比皆有一定幅度下滑,拖累企业整体利润。
普洛药业头孢类在全球市场占率达到30%,直接拖累整体毛利率,公司上半年原料药业务毛利率为13.70%,同比下降2.52%。而新华制药原料药业务收入14.9亿元,同比下降3.8%,尤其是欧洲地区收入同比下滑23.4%至3.70亿元。
国际市场的变化是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近些年,印度、欧洲等国家的原料药企业在扩产能,尤其是印度原料药企业凭借更低的劳动力和环保成本,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在抗感染等传统原料药品类中持续压低价格,加剧了价格竞争,也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造成冲击。
与此同时,各国对原料药本土化政策的持续推进,减少了对原料药进口的需求,中国原料药企业的“出口市场”被压缩,进一步加剧了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
此外,原料药版块业绩承压也与国内政策环境、医药行业形势等外部因素有关。
据华海药业财报,仿制药行业面临竞争加剧,价格下行。并且,随着集采政策的常态化运行、集采范围持续扩大、种类增多,激烈的竞争迫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而化学原料药是仿制药的“核心原材料”,趋向产业链协同。在带量采购政策下,国内制剂企业更倾向和“能稳定供应、成本低”的原料药企业合作,原料药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加速原料药产能扩张,国内供给增多,竞争加剧。
在行业共性压力、市场周期波动规律之下,业绩短暂承压或许难免,但原料药企们并非坐以待毙。
例如,华海药业正积极推进从创新药研发管线和特色原料药转型。在创新药研发管线上,公司在自免领域和肿瘤领域相继展开临床试验,其创新药HB0034 完成关键性临床试验,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获批上市,HB0017 产品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有望成为同类产品的BIC。
在原料药业务上,华海药业推进高难度特色原料药研发的转型升级,围绕高活性、细胞毒、无菌、发酵、多肽等特殊工艺技术,精准遴选高潜力原料药产品。
而普洛药业围绕的是“原料药+ CDMO”的产业逻辑,在公司医药主营业务中,原料药中间体占比66.18%,CDMO服务占比22.71%。上半年,公司原料药中间体营收36.03亿元,同比下降23.41%。CDMO业务则营收12.36亿元,同比增长20.32%。虽然公司原料药业务面临压力,但CDMO业务增长显著、展现韧性,也验证了其“抗周期”布局的战略价值。
普洛药业的CDMO服务涵盖研发服务、商业化人用药项目、商业化兽药项目和其他项目,公司建立了流体化学、晶体和粉体、合成生物学及酶催化、多肽、泛偶联、高活化合物和制备与纯化等技术平台。在2025H1报告期内,普洛药业进行中项目1180个,同比增长35%,其中,商业化阶段项目377个,同比增长19%。
可以说,普洛药业正在积极从一个医药领域的“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一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整车制造商”,持续推进从“起始原料药+注册中间体”到“起始原料药+注册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业务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公司原料药项目共134个,同比增长30%,其中24个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
总的来说,原料药正经历一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的深刻变革。企业们践行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行业共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难以避免,只有进行产业升级和价值跃迁,构建更多元的增长曲线,才能够摆脱周期性的束缚。
未来,特色原料药和专利原料药将成为主要增长点,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深化,高稀缺性、高壁垒创新赛道有望打破周期属性。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