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条地铁线路连成网络,衔接起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景与人潮涌动。不同的地铁线路和站台,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文化地标?
9月19日,2025上海书展东方悦读・Metro大都会城市文化地标征集活动成果展开幕式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作为2025上海书展的重要延伸,此次活动自7月启动以来,面向全社会征集了1200余件创意作品,最终从中评选出300余幅作品入选展览,承载了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与创造力。

插画师阿舒则仅仅用一张投稿作品就入选了展览,那是一个月前她在外滩绘制的一幅水彩《夜绘海关大楼》,从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出站,走不远就可以看到这幢历史建筑。画面上,海关大楼的钟楼指针指向晚上11点,右下角画出的是一双手在速写本上绘制草稿,“这就是我自己在画画。”阿舒已经来上海生活十几年,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一直是她深爱的风景,一个多月前,她又来到外滩描绘海关大楼,到晚上11点,所有灯突然熄灭,速写本上的画只完成了三分之一,阿舒回到家完成了剩余的画面,也把当时那张未完成的速写本添加在了画面中,那是属于她的城市记忆。

《夜绘海关大楼》
“每个地铁站都是唤醒城市记忆的‘文化开关’。”作为本次活动投稿最多的创作者,Shelly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为了捕捉每个站点的独特魅力,她反复梳理线路、实地走访,将文化内涵融入创意设计。“现在作品能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并获奖,特别荣幸。”
作为嘉定新城城市推介官,混知团队带来了《远香文化环》,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与生动场景,展现嘉定新城的文化特色与发展活力,让观众看到上海城市发展的新面貌;城市考古团队则将目光投向老城区,挖掘文学名人与街区的深厚联结,带来了《张爱玲@人民广场》《徐志摩@淮海路》《鲁迅@四川北路》三幅作品,让上海的历史文化在作品中更显鲜活,唤起观众对老上海的记忆与情感。
上海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郑辛遥亲临现场,其作品《武康大楼》出自《扣街问巷》一书,精准还原武康大楼法式文艺复兴风格外观,细腻笔触唤醒观众的城市记忆;策展人施晓颉创作的《我把城市用爱折叠起来》则采用立体书创意,生动呈现上海展览中心、武康大楼等地标,以红黄蓝三原色搭配音乐、Citywalk等都市场景,充满年轻活力。该作品还被制成了限量首发卡,仅发行5200张且均经BCTC权威卡牌评级,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意义,并带有海量隐藏文化权益。

(左)施晓颉作品《我把城市用爱折叠起来》和(右)郑辛遥作品《武康大楼》。
“当我接到‘2025上海书展东方悦读·Metro大都会城市文化地标征集活动’的邀请时,心中涌起的,不只是专业的好奇,更是一份深沉的情感。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邀约,更像是一场关于‘家’的深度对话。”策展人施晓颉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他这代人而言,弄堂口的叫卖声、石库门里的邻里情、黄浦江上的汽笛声,还有那股子“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早已融入骨血。



展览现场
“地铁,是现代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脉络。它像一张巨大的血管网,将这座城市的活力输送到每一个角落。每天,数百万乘客在其中穿梭,它连接着商务区与居住区,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也连接着人与人。我们选择以地铁为坐标展开艺术创作,就是希望将这份美感和思考,无缝地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让艺术不再只是殿堂里的供奉,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风景。” 施晓颉鼓励热爱上海的创作者用自己的画笔、镜头和创意去捕捉街巷中的文化地标,“当这些作品汇聚在一起时,它们必将共同编织出一幅流动的、立体的‘上海文化地图’,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文化发现与共鸣之旅。”
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介绍,东方出版中心长期深耕上海文化领域,出版了《上海六千年》《人民的城市》《上海城记》《上海名物考》等相关图书。此次征集活动收到的作品涵盖插画、摄影、数字创作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色,勾勒出城市的时代风貌与人文温度。未来,东方出版中心将持续优化内容生产流程,不断打造“东方悦读·Metro大都会城市文化地标征集”活动这一公益文化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每年8月份上海出版和文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