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带 “梦瑶” 的名字:在线测算八字www.jixiangqiming.vip:-生态优先:如何守护盐城的“高颜值”

adminddos 2025-09-21 08:41:02 1
带 “梦瑶” 的名字:在线测算八字www.jixiangqiming.vip:-生态优先:如何守护盐城的“高颜值”摘要: ...

【编者按】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非悖论。盐城,以滩涂湿地为纸、绿色科技为笔,在绿意和诗意中,书写文明交融的中国方案。这里不仅是麋鹿的故乡,丹顶鹤的家园,也是候鸟迁飞的“国际驿站”,更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未来实验室。

这里,屹立蓝海的风电机组,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零碳产业园创新实践绿电直连,打造出“新能源+新制造”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鹿鸣声声与零碳工厂和鸣,奏响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交响乐章。这座将生态密码写入基因的城市,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与零碳产业交相辉映的典范。

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9月24日至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倾听鸟儿密语的同时,用科技的力量温柔拥抱地球。

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写就《走出非洲》,这部女性成长的史诗搬上银幕后,也将肯尼亚的恢弘壮丽、自然野性展露无遗。

在江苏,就有这样一座生态天成、辽阔壮美的城市——盐城。

“傻到我们这种程度的不多。”

在盐城东台的条子泥湿地,这块世界自然遗产地上,生态摄影师、鸟类观察者李东明已经默默守护了16个年头。

让他如此着迷的,是一群大自然的信使。

2009年,这位原本在大丰经营照相馆的老板,背上相机走进滩涂,从此与勺嘴鹬结下不解之缘。“自带饭勺的小鸟”勺嘴鹬,这种每年往来于俄罗斯远东和东南亚的小家伙,成鸟数量约400余只,被列为极危物种。

翻过车、陷过鱼塘、打过110,为追逐这些“湿地精灵”的身影,李东明每日往返数十公里,跑废两辆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夏日酷暑,冬季严寒,风雨无阻。

勺嘴鹬 李东明/摄 

作为全球珍稀候鸟至关重要的“国际机场”和濒危物种的“诺亚方舟”,盐城这颗镶在中国海岸线的“湿地明珠”,交织着广袤的滩涂、湿地与森林,以其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韧性,向世界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

一群“傻子”的守护

李东明这样的“傻”人不多,但盐城有一些。

丹顶鹤、麋鹿、勺嘴鹬“吉祥三宝”之外,盐城还有不少“神奇宝贝”,比如东方白鹳,被誉为“鸟类大熊猫”,是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数量只有9000余只,生活在沼泽、湿地。

东方白鹳是盐城著名的“高处居民”,和供电部门交往甚多。“我们日常巡线时,经常发现在输电铁塔筑巢安家的东方白鹳。”蒋卫兵是国网东台市供电公司员工,也是盐城市观鸟协会理事,“最近我们在统计东台东方白鹳巢穴数量,汇报给观鸟协会后,他们再过来调查确认。”

东方白鹳在盐城的输电铁塔上筑巢繁衍,高耸的铁塔为它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筑巢点。受访者供图 

在国网公益项目“候鸟生命线”的框架内,国网盐城供电公司自2022年起开始重点关注输电铁塔上的东方白鹳。随着其种群的不断扩大,该公司为每个鸟巢“建档立卡”,登记了位置和鸟类活动信息,并借助电力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手段,分析不同铁塔上东方白鹳筑巢的可能性,以此实施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推动候鸟与电力设施和谐共生。

从今年3月开始,盐城市观鸟协会与国网盐城供电公司合作,在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支持下,对东方白鹳繁殖种群开展拉网式调查,详细了解东方白鹳在盐城的繁殖种群数量及分布范围。

截至2025年5月,科研团队惊喜地在盐城9个县、市(区)发现了193处巢穴,其中163个巢穴成功迎来新生命。共孵化雏鸟622只,最终有533只健壮的幼鸟成功离巢,繁育成功率高达85.69%。更令人惊叹的是,96.3%的巢穴选择筑在了电网铁塔之上——这不仅是它们适应力的明证,也谱写了一曲人鸟和谐共处的独特乐章。

2025年7月3日,蒋卫兵(右二)在大丰参与环志工作,为在盐城自然繁育的东方白鹳幼鸟佩戴“身份证”。受访者供图 

鸟儿是大自然最敏感的动物。它们知道哪里是最干净最优美的地方,尤其珍稀鸟类。为了找到一片最适合它们生活繁衍的地方,可以不吃不喝连续飞翔。近两年,盐城逐步成为东方白鹳的重要繁殖地。

盐城通过生态修复、栖息地保护,与电网安全协同管理,形成“食物充足—巢址安全—繁殖稳定”的良性循环,不少之前放飞的东方白鹳回归再度落脚盐城。

事实上,对自然及生灵的爱护,在盐城是一种延续传承。

十多年前,位于盐城黄海滩涂一片没有名字的荒滩,因为6位老人的到来,变成了万千生命涌动的绿洲。

马连义等6位老人来到这里之后,开荒拓土、涵养生机,自筹经费投入近6000万元,修路,疏通沟河港汊,栽种树与草,将荒滩变成了绿洲。开辟80公顷的浅水湾,通过人工补水,保持水位40厘米至60厘米,每年投放大量鱼苗,如今常年有上万只大型鸟类在此栖息。之后这片滩涂湿地被规划为保护地,命名为“野鹿荡”,成为野生麋鹿的自然家园。

退渔还湿

盐城,也面临过获取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的艰难抉择。

滨海滩涂渔业资源丰富,如果承包出去发展养殖业,经济效益可观。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盐城将匡围滩涂100万亩,用于增加农业用地、换取更多可用于产业开发的用地。

但围垦工程一旦实施,数百万迁飞候鸟的命运很可能将被改写。

世界鸟类迁徙线路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路是最繁忙的一条。每年5000万只候鸟,往返于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越冬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阿拉斯加等繁殖地之间。其中,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恰处于整条线路的关键区域。

“对那些迁飞的鸟类来说,盐城绝非可有可无,这里支持了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尤其是鸻鹬类的鸟,它们要在这里吃饱肚子,才能飞到下一个能量补给站。”盐城市湿地遗产中心宣教部负责人陈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2011年,条子泥匡围工程正式启动。沿海一期围垦开始之后,备受国内外环境保护组织和专家学者的关注。经过多个部门和组织研究评估后,发现条子泥围垦后湿地环境和资源条件受到了明显影响,最直接的就是造成水鸟栖息地丧失,迁徙水鸟食物短缺,降低了滩涂作为栖息地的功能,对需要在滨海湿地停歇的水鸟造成威胁。

要保护,还是要马上就能得到的千亿级经济收益,需要下大的决心。盐城主动停止了湿地围垦,并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湿地保护与修复。

但保护区缓冲区退渔还湿并非易事。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部分养殖户以前期投入大、要求保护区赔偿损失等理由,拒绝撤出,诸多的利益纠葛,盐城市政府经历了一系列的法律诉讼和利益调处的过程。

盐城为生态保护所做的,不止于此。

2019年的一次台风观测后,东台沿海经济区创新设计了“720高地”,这也是国内首个人工候鸟高潮位栖息地。当时潮水淹没滩涂,无处落脚的鸟群只能在空中疲惫盘旋。管委会租下了紧临海堤的鱼塘,在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通过改造地形、控制水位和植被,将观潮区海堤西侧720亩鱼塘改造为固定高潮位栖息地。

而后,保护修复了包括4500亩黑嘴鸥繁殖地在内的1万亩高潮位栖息地,启动国内第一个在海岸带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川水湾1.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

为尽可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人鸟和谐、鸟兽和谐,条子泥持续推进湿地修复。此外,安装围网保证避免大型动物入侵繁殖地的巢穴,并清理了互花米草,降低这种入侵植物对底栖生物的“口粮”影响。

鸟鸣鹿呦

湿地生态修复得好,条子泥越来越受鸟儿们的欢迎。

“720高地”和一万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成为鸟类迁徙的“黄金驿站”,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鸟儿前来中转停歇。

自从这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越来越多的动物成了条子泥的常客,每年上百万只候鸟在此驻足停歇。720高地秋迁最高峰数量屡创新高,小青脚鹬数量连续突破学界预估,火烈鸟连续多年飞抵条子泥湿地越冬,东方白鹳在这育雏,反嘴鹬成为了留鸟。

潮涨潮落,千回百转,鸟鸣鹿呦。

盐城不仅有“优雅仙子”丹顶鹤、“湿地精灵”勺嘴鹬,还有“东方神兽”麋鹿。这里建有珍禽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初秋,大丰麋鹿保护区内的雄鹿群涉水嬉戏。  周晨曦/摄  

1985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次年,39头麋鹿从英国运回江苏盐城大丰。保护区坚持修复湿地生态环境,将盐碱荒滩改造为生机盎然的湿地家园。种植芦苇、碱蓬,确保麋鹿的栖息需求;通过种群复壮、野化放归,重建麋鹿种群。

经过39年的科学保育,2025年,大丰麋鹿种群已增至8502头,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其中3673头野生麋鹿沿着滩涂扩散,在射阳到南通的海岸线上,踩出一条灵动的生态廊道。

生态朋友圈

从昔日的盐田滩涂,到如今生机勃勃的鸟类天堂、麋鹿乐园,盐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非凡的远见,完成了从资源索取到生态守护的华丽转身。

曾经,“盐”与“垦”是这片土地的深刻印记。而今天,一个更响亮、更珍贵的名字正在盐城大地回响——“生态”。这条绿色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也承载着对子孙后代沉甸甸的责任,让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宝藏,持续焕发生机。

盐城湿地及海岸带生态系统孕育着一些全球珍稀物种。2016年,盐城市委、市政府决定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17-2020年,为推动盐城黄海湿地申遗和保护管理工作,盐城市连续4年召开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逐渐发展成为迁飞候鸟保护的国际会议。

2019年5月,在盐城黄海湿地申遗获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Defer、重报”评估结果的时刻,申遗团队进行了及时调整,积极与国际专家、世界遗产中心沟通联系,最终促成来自65个国际组织专家学者撰写联名公开信声援盐城申遗。

7月5日经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年后,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全球滨海论坛由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逐步发展而来。2023年9月25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正式召开,来自34个国家的近千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分享了推动滨海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及生动实践,推出务实成果、扩大合作伙伴、凝聚国际共识,与相关国际公约及全球倡议协同增效,打造了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国际生态领域的重要品牌。

盐城的“生态朋友圈”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5年全球滨海论坛,即将于今年9月24日-25日在盐城举行,本次论坛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聚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深化“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主题,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搭建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实践动力。

为世界,提供生态保护的“中国方案”。

海报设计:王璐瑶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