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工业智能化升级,迫切需要解决“物理世界数字化”的问题,采集多维而丰富的工业数据,才能为工业智能化升级构建“数字基础”。
物联感知设备是将“物理世界数字化”的入口。“就像人类不只是通过眼睛去认识世界,在工业领域,数据的获取也不仅仅依赖于‘视觉’、‘听觉’等单一的感知技术手段,而是要构建全面的感知能力,才能更好支撑不断优化决策。”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期间,全球智能物联龙头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康威视”,002415.SZ)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如是强调。
在此次工博会上,海康威视集中展示了工业领域新兴技术、产品与创新解决方案,包括上百款“物联感知+AI”软硬件产品,以及海康观澜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

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最大的数字视频监控产品供应商,实际控制人系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过去二十余年,通过不断拓展和持续迭代智能物联的行业应用,海康威视持续完善面向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中小企业的业务组织,并陆续成立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微影、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等创新业务,专注大场景业务的落地。
截至9月24日收盘,海康威视股价为30.98元/股,上涨2.24%,最新市值为2838.3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未来中长期的增长点需要在下一轮技术革命的风口中去培育,海康威视近两年正在大力布局AI大模型。此次工博会上,海康威视示例了观澜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
海康威视此次现场展示的质量管控智能应用已经在其制造基地规模化落地。据介绍,面对柔性制造中频繁更换产品型号且节拍又比较快的情况,为预防配件错漏放发生,传统的质量管控主要采用人工提前进行物料齐套点数作业的方式,需耗费一定的工时。现在,海康威视制造基地利用观澜大模型,则直接省去配件物料齐套管理的工作,起到很好的提质增效作用。
上述负责人表示,凭借强大的泛化能力、高精度和学习能力以及多模态语义关联,观澜大模型推动安全生产管理从“单一特征检测”向“复合隐患预判”、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控”的范式升级。据悉,海康观澜大模型已在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建筑、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落地应用。
公司高管团队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提到,早在 2006年,海康威视就组建了视频分析算法团队;2015年,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视频结构化、行为分析等技术,并率先将深度学习算法落地于行业应用中;2023 年,发布“观澜”大模型。
高管团队称,过去几年,海康一直在AI 大模型上持续投入。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已推出数百款大模型产品。
海康威视内部将AI应用和多维感知融合比作“蛋炒饭”。“AI大模型之于海康,能让我们最赚钱的事情就是做更多‘蛋炒饭’,就把原来的多种多维感知加一点 AI,而AI的能力由我们研发整个体系来提供,成本并不高,就如同我们有自己的养鸡场一样,但是做出来的蛋炒饭的价值和用户的满意度都会大幅提升。”
今年上半年,海康威视营业总收入为418.18 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1.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57亿元,同比增长11.7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3.43亿元,占归母净利润比值94%,上年同期则为流出1.90亿元。
海康威视在上述业绩说明会上曾强调,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开始全面调整,从更关注收入,到更关注利润,不再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