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之滨到东方明珠,两座“开放大市”再度牵手。
9月2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拉开帷幕,深圳继今年春季之后,再次走进上海,在书写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新篇章的同时,奏响两座经济强市开放合作的最强音。

9月2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启动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外有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内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再加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经济中心和开放型城市的沪深,自然要走在前列。
经济大市挑大梁。深沪何以携手稳外贸、稳外资、稳增长,共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01
深圳、上海的外贸外资,对全国有多重要?
深圳、上海既是外贸大市,也是吸引和利用外资大市;同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既是外来投资“引进来”和中国投资“走出去”的双向桥头堡,也是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的国际人才港,在全国稳外贸、稳外资、稳增长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4万亿外贸城市,深圳与深圳2024年外贸总额合计近9万亿元,出口总额合计超4.6万亿,分别占全国的20%左右,擎起全国五分之一的外贸体量,“深沪外贸稳则全国外贸稳,深沪外贸强则全国外贸强”之说并不夸张。
今年以来,即使面对关税战反复扰动,两大外贸城市进出口双双逆势飘红,体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其中,深圳1-8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96万亿元,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作为外向性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整体外贸依存度超过100%,最易受到国际大环境变化的冲击。然而,深圳不但扛住了源源不断的经贸争端带来的压力,而且外贸实现新的跃升,“含新量”的不断提升,有力托举住外贸大局。
这里的“新”,既有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涌现之“新“,也有新兴市场开拓之“新”,更有高新产业崛起之“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深圳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740.4亿元,同比增长23.1%,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大增40.2%,稳住了外贸形势。

深圳港集团旗下小漠港区全力打造华南外贸汽车滚装枢纽港。深圳港集团 供图
在吸引外资方面,深圳与上海的外商投资企业合计超过10万家,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近300亿美元,占全国的20%以上。其中,仅“十四五”以来,深圳新设外资企业累计近3.5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超400亿美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深投资。
今年以来,全球化遭遇逆风,国际投资“寒”流不断,但深沪两地的外资格局仍旧保持稳定,深圳更是实现逆势大增。前7个月,深圳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6800家,同比增长超70%;实际使用外资230亿元,同比增长14%。
与外来投资纷至沓来齐头并进的,是“中国投资”在海外的遍地开花。《中国双向投资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球份额的11.9%,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13年列全球前三。
作为国际化城市,深圳、上海同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桥头堡。在“走出去”方面,深圳所在的广东,已有超过六成上市企业选择“出海”,出海公司数量及境外业务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足迹覆盖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中东、拉美等几乎全球主要地区;上海也是如此,2024年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876个,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76.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以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能源相关产业为主。
外贸、外资稳中有进,经济持续向好,深沪共同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的重要作用。
02
上海与深圳,正在共同擎起开放合作大旗。
外贸齐头并进,外资吸引力不相上下,上海与深圳堪称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佼佼者。但两城外贸结构、开放定位、发展模式各有所长,从而为外贸产业协作、国际合作、人才交流创造了巨大想象空间。
近期国务院集中批复重点城市的2035总体规划,确定了各大城市的城市性质与核心功能,在开放方面,深圳和上海各自被委以重任,承担起不同的核心功能。
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被赋予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被赋予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其中“全国对外开放门户”为深圳所独有。
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在对外开放中一直走在前列,坐拥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一系列重大开放平台,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促进RECP经贸交流、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圳是我国出口第一大市,也是数一数二的外贸强市,更是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第一城。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产业腹地,依托一流的世界级大港,坐拥无数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深圳出口额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企业为绝对主力。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06万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9.6%。
上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中心”为核心定位,坐拥进博会、临港自贸区、浦东引领区等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既是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先行地,也是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桥头堡,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节点与枢纽的重要作用。
有别深圳以民企为主力的外贸结构,上海外资企业贡献了约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民营企业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与深圳多年蝉联出口第一大市不同,上海是进口重镇,且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进口枢纽,机电产品进口占据近半壁江山。
高水平开放带来的不只是规模庞大的外贸与外资,还有纷至沓来、源源不断的国际人才。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可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同为全球人才高地,深圳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定位,在吸引港澳等国际人才、汇聚顶尖科技人才方面有着先发优势。近年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加速、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双向奔赴的发展趋势,深圳有必要引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拥有众多国际级定位的上海,以“链接全球、汇聚上海”为指引,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和海外人才落户,内地外资企业地区总部最为集中,外国人才集聚度最高。数据显示,上海市现已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31万人。

9月2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上海交通大学专场吸引众多学子参加。
近年来,一众内陆城市纷纷奔赴上海举行招商引资或招才引智大会,借助上海这一内地最大的国际化舞台,吸引跨国企业、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这一次深圳企业组团奔赴上海高校,一方面聚焦的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专业的学科优势,另一方面看重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深圳此次即将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上海重点大学举行的专场招聘,提供了大量跨语种项目支持、国际合作拓展、文旅品牌推广等岗位。
总体来看,一个以出口为主,一个以进口为主;一个以民企为主力,一个以外企为主力;一个背靠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依托长三角城市群;一个是“对外开放门户”,一个是“国际经济中心”…… 深圳与上海在不同时期承担起不同的重任,在全球经贸形势面临巨大挑战的关键时刻,又共同担起稳外贸、稳外资、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使命。
03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圳更进一步。
今年以来,全球地缘格局复杂多变,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增无减,全球经济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稳定性应对全球化逆流的不确定性,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开放大市、外贸大市的深圳,再次被委以新的重任。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深圳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更好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这是2020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升级版,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以来持续推进更大水平开放的缩影,成为我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宣示,也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
回望过去十多年来,以上海、天津、广东、福建为起点,全国涌现一批自由自贸区,成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自贸区,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抓手,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作为最早的一批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率先构建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等“五自由一便利”开放体系,打造高水平开放样本。

深圳前海合作区。 深圳前海 供图
如今,当货物贸易、要素流动基本不再受限之后,“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就成为新的改革重点。同时,面对全球经贸格局遭遇时代之变,中国企业开启出海征程,投资中国和中国投资形成双向奔赴之势,对所有城市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新的开放重任,深圳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基地、作平台、作通道、作枢纽。
根据相关规划部署,深圳正在形成扩大开放的四大“抓手”:以更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以更大力度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以更大力度促进高水平双向投资,以更大力度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这意味着,深圳要做的不只是单纯的外贸城市,也不是简单的国际航运枢纽,而是对标全球一流城市,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更高能级的国际贸易枢纽、全球投资高地乃至全球标杆城市。
无论是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还是剑指全方位的全球标杆城市,无不需要以人才作为根本支撑。以“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开放姿态,营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深圳正在持续放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势能,实现人才、产业、城市的多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