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八字合婚www.jixiangqiming.vip:八字合婚www.jixiangqiming.vip-福建泰宁古城“重生”记:千年古城何以焕新?

adminddos 2025-07-25 15:29:49 2
八字合婚www.jixiangqiming.vip:八字合婚www.jixiangqiming.vip-福建泰宁古城“重生”记:千年古城何以焕新?摘要: ...

夜幕降临的泰宁古城,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本文图均为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夜晚时分,伍华晖时常坐在古城院子里和朋友品茶。夜幕下的泰宁古城更显魅力——尚书巷“晚茶一条街”灯火通明,擂茶馆内茶香伴着山歌飘荡,城隍庙戏台前傩舞、桥灯轮番上演。

两年前,在沿海城市工作了十年后,34岁的伍华晖选择返回自己的家乡——福建泰宁。在古城,他先开了一家私人影院,再拓展经营特色民宿,“现在古城人流量大,生意比预期好很多,有时还忙不过来。”

过去四年,泰宁古城吸引了200多位像伍华晖一样的返乡创业青年,新进驻餐饮、茶馆、民宿客栈、私人影院、文化展示等特色主题馆40余家。

泰宁古城是千年古城,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古城年久失修、产权复杂、资金不足等原因,很多居民纷纷搬离。

2021年,泰宁决定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启动古城修复之路,从而带来了古城一系列的改变。

古城修复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于泰宁古城老宅复杂的产权关系。放眼全国,这也是各地在古城保护修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一大难题。

泰宁县委书记张昌平向澎湃新闻介绍了泰宁古城的解决思路——“搁置争议、保护为先,多元协同、活化共赢”。直面问题不回避,泰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探索出了一条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陆续创新推出公益诉讼“四步工作法”、古城保护“四方联动”房屋修缮机制、“公认民养”古建筑活化利用机制等,有效破解了古城保护和活化的多个难题。这些做法后来也被上级部门认可,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短短几年间,历史建筑从破败到生机、居民从离开到回归,泰宁古城实现蝶变、焕发新生。古城既留住了肌理风貌与历史印记的“形”,更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泰宁古城地处县城核心区,拥有明清古建筑40余幢,列入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保点42个。

救还是不救?争议声中决定“自讨苦吃”

泰宁,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坐落于福建省西北部。过去,泰宁最被外界所熟知的是大金湖——一个拥有五块“国家级牌子”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除了大金湖,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个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泰宁古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泰宁县政府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黎辉平对澎湃新闻说。

泰宁古城地处城市核心区,历史上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况。如今,古城还生活着5000多户原住民,保存着尚书第、昼锦门等一大批历史遗存和9口古井,较好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资金不足等原因,古城核心区一度破败不堪。“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尚书街有些游客,其他街巷一到晚上就是一片昏暗。”黎辉平说。

2021年,张昌平到任泰宁县委书记后不久就前往古城调研。看着古城斑驳的墙体,他陷入沉思。

古城救还是不救?当时,在泰宁的民间和政界都是极具争议的话题。

2005年至2010年,泰宁曾进行第一次古城修复。而后来引进的民间资本投资方资金链断裂,古城修复工作也按下了“暂停键”,还令古城内不少历史建筑因债权纠纷被查封。

若再次重启修复,胜算有几成?大家心里都没底。更有甚者直言:“经济这么紧张,咱别自讨苦吃了吧。”

古城巷子里,身着明代服饰的“打更人”敲响巡夜梆子。

张昌平对澎湃新闻直言,在推进古城修复的决策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反对声音。部分干部担忧财政压力,认为古城修复投入大、周期长,可能挤占民生领域资金;有群众担心修复会影响原有生活秩序,甚至面临搬迁;还有商户对业态调整持观望态度,害怕经营受冲击。此外,因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产权人对政府主导的修缮方案存在抵触情绪,担心利益受损。

“这是一个伤疤,也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很多人(遇到这个问题)都是绕道走。”张昌平最终下定决心,还是要救,“我们不能眼看着一座座历史建筑倒下去,这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再不救可真就没了。”

为了多角度论证打消疑虑,泰宁组织县四套班子成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赴江西抚州、龙岩长汀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邀请专家实地论证,通过对比分析成功案例,阐明古城修复对文旅经济、民生改善的长远价值。

时任泰宁县旅游管委会干部戴先安是前往长汀考察的一员。戴先安对澎湃新闻表示,当时要重启古城修复,不同意的声音很多,干部们信心也不足。县领导带队去长汀考察,看着长汀古城对整个城市的带动,他们坚定了信心。

“调研后,大家意识到古城的价值,逐渐达成了共识,就是要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做好古城保护。”同样前往长汀调研的黎辉平说。

在调研的基础上,泰宁先后召开20余次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工作会,决定举全县之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明确“保护为先、活化共赢”的理念,将修复工作纳入党政目标考核,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

黎辉平说,经过持续努力,反对声音逐渐转化为支持行动,泰宁社会各界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逐渐形成全民护城的氛围。

尚书第是泰宁古城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直面产权问题,“搁置争议,保护为先”

2021年启动古城修复时,正是地方财政紧张之时。张昌平表示,他们坚持“多元筹措、精准投入”思路,构建本级财政、上级支持、社会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泰宁推行“以奖代补”政策,投入奖补资金680万元,引导村民自筹2000余万元修缮历史建筑54栋。此外,对部分闲置公房、商铺采取“使用权置换、长期租赁”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修缮,既减轻财政压力,又提升活化利用效率。通过多渠道筹资,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超3亿元,保障了古城修复与活化利用的有序推进。

历史建筑产权复杂和矛盾纠纷突出,这是各地名城保护面临的突出难题。泰宁也不例外。

在张昌平看来,产权问题本质是利益平衡问题,“不能因纠纷搁置保护,也不能简单靠行政手段强推,必须找到各方认可的解决办法。”

负责项目的时任泰宁明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友和向澎湃新闻表示,古城老宅的产权关系复杂,许多大院产权分散到多户人家,甚至一个院子有十几本产权证。每次修缮都需要征得所有产权人的同意,工作量庞大且复杂,导致修缮工作难以整体推进。

例如,江家大院就因产权纠纷导致修缮工作难以推进,户主之间意见不一,甚至有的户主提出拆掉老宅建新房的要求。

分管该项工作的县政府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黎辉平介绍,泰宁在古城保护初期采用房屋收储方式解决产权问题,但收储全部房屋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县级财力难以支持。同时,统一收储修缮容易造成“千户一面”,古城烟火气将大打折扣。

因此,泰宁决定放慢收储脚步,坚持“非必要不收储、与原住民共荣共生”的理念,只对街巷重要节点的房屋和历史建筑进行收储。然而,这并未完全解决产权问题。

“我们不强求政府拥有古建的所有权,只希望能对古建进行保护修复。对于共有产权房屋,积极探索以租代收、产权互换等模式进行保护修缮。”肖友和说。

为了解决过去名城保护多头管理问题,泰宁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统筹公安、城管、文物等执法力量,确保泰宁名城保护工作“有专门机构管、有专业队伍抓、有专职人员落实”。

针对债务纠纷导致的修缮难问题,泰宁建立政府、国企、法院、产权人(债权人)四方联动机制。政府负责筹措资金,国企负责施工修缮,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并按比例分成。这一机制分工明确、收益分成清晰,成功化解多起产权争议,“解封”古建数十栋并完成修缮。

为促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泰宁古城还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诉讼工作站,通过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建立“一站式受理、转办、处置、反馈”工作机制,解决产权纠纷、消防安全等问题17起。

公益诉讼保护点之一的“老虎际”村落,因年久失修面临坍塌风险,泰宁县检察院通过及时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与乡镇修复36栋建筑,还原了古村落风貌,该村202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截至2025年7月,泰宁已完成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修缮等130栋,修复古城巷道30余条、总长15公里,整治古城房屋立面10余万平方米。同时,基本完成尚书巷、红军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古城核心区范围由短短几百米的尚书巷扩大到12.34公顷,2022年入选省级城市更新样板工程。

政府带头撬动社会力量,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修缮后的泰宁古城,如何保护和发展?这又是一个当地必须面对的难题。

国内不少古城,建设起来后,出现了各类问题:有的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原有风貌和文化氛围;一些古城在开发过程中将居民迁出,导致古城缺乏生活气息和烟火气;有的古城项目定位不准确、业态布局不合理,运营没多久就无人问津变成了“鬼城”。

“要想古城有活力,首先要解决社会信心的问题,政府一定要先有动作。”张昌平说。经过多方调研,泰宁筛选出一批历史建筑,由乡镇认领并对外招商租养,打造9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主题馆。

新桥乡是最早进行“一乡一品”尝试的乡镇。新桥乡党委副书记邹小晶向澎湃新闻介绍,2022年上半年,新桥乡对岭红馆进行了修缮和装修,保留了建筑原有风貌,改造成了岭红酒体验馆。

岭红馆内,新桥乡党委副书记邹小晶介绍店中销售的岭下村米酒。

“新桥乡自古有酿造米酒的传统,岭下村米酒口感独特,但长期缺乏统一标准和品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邹小晶说,为推动米酒走向市场,新桥乡决定走品牌化、标准化之路,古城岭红馆成为展示和推广米酒文化的重要窗口。

岭红馆修缮装修好后,新桥乡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专业人士进行运营。酒馆内售卖的米酒来自岭下村的“一杯米酒”合作社,确保了米酒的品质和来源,每隔一段时间岭红馆还返还部分收益给村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新桥乡岭红馆的红火,给其他几个乡镇都增添了信心。杉城镇认领的邹氏祖屋变身状元文化展示馆,上青乡将古厝改造为游浆豆腐体验馆。

游客体验当地非遗。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一乡一品”主题馆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社会资本也关注到古城。目前泰宁古城40余家主题馆中,32家由社会资本运营,培育出私人影院、非遗工坊等多元业态,带动200余名返乡青年创业。形成了尚书街文旅消费街区、红军街红色文化展示区、九举巷“泰宁晚茶一条街”、进士巷“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等特色文旅街区,游客量较2020年增长70%。

泰宁古城的变化也获得很多居民的认可。

位于进士巷深处的梁氏祖居内,有一家“梁氏拓印”工作室。业主梁臻手里忙活的拓印技术,是她家祖传几代的活计,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也有本地居民来串门。老宅有了活力,我也乐在其中,希望能把梁氏拓印发扬光大。”梁臻对澎湃新闻说。

值得一提的是,九举巷的张大叔、红军街陈家大院的陈阿姨等居民,原来都是古城的困难群众,多次要求政府收储房屋。后来,古城人气越来越旺,他们就用自己的房子分别开了“糖葫芦杂货店”、肠粉店等商铺,生意红火,不仅没有再来求助,还成为古城保护的宣传员。

张昌平表示,下一步,泰宁古城将围绕“申名攻坚、品质提升、活态传承”三条主线,系统推进保护与发展,力争将古城打造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遗产典范,为全国名城保护提供“泰宁经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