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继入主疫苗公司康华生物后,上海国资旗下的上实资本再度出手。
7月25日盘后,港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发布公告称,获得主要股东大冢制药方面告知,后者于当日订立协议,出售共计约2.9亿股公司股份。买方则包括上实资本旗下基金、We’Tron Capital Limited(微创投资,为公司主要股东)及公司管理层的投资平台。
据公告,微创医疗董事会认为,上实资本将成为公司重要战略股东。依托国资背景和产业资源,其将助力公司核心业务拓展及潜在战略并购,追求更卓越的公司治理水平,为公司持续创新、高质量发展和规模能级提升提供支持。
7月28日,微创医疗股价继续高涨,收盘价报11.580港元/股,上涨5.85%,当下市值214.3亿港元,不过与此前千亿市值的高点相距甚远。
实际上,过去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让微创医疗和公司创始人常兆华长期陷入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忽视小股东利益,热衷资本运作但主营业务却不见起色等。这两年围绕在微创医疗身上的关键词也从“上市公司制造机”逐渐变成开源节流、业绩对赌与化债。
7月28日,界面新闻就上实资本可以给公司带来的具体帮助、公司业绩对赌完成情况、潜在业绩增长点、现金流承压情况等问题联系微创医疗方面,并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复。
同日,对于上实资本战投,奶酪基金投资经理胡坤超则向界面新闻分析,国资背景可为微创医疗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以此作为信用背书,公司未来融资会更加便利。另外,上海国资入局相对原有的董事会,可以形成制衡机制。国资代表可进入董事会,直接参与战略决策,促使利益一致性提升;此外也可以减少微创系分拆引发的治理争议,推动公司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提升主营业务竞争力和公司的长期价值。
微创医疗本身以心脏病治疗领域起家,2010年9月在港股上市,随后频频通过收购扩大业务范围,当下涉及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CRM)等多个领域。趁着创新药械资本红利期,公司从2019年起不断将细分业务推向二级市场。
界面新闻梳理,这其中包括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脑科学、微电生理5家公司。直到2023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依旧明确表示,拆分12家公司独立上市是公司的长期战略。

但在这期间,忙着扩张版图的微创医疗实则并表了不少研发投入大、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和业务,叠加全球新冠疫情、国内耗材集采,公司增收不增利,股价暴跌且债务压力凸显。2020年至2023年,微创医疗营收从42.33亿元提升至67.34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开始由盈转亏,且一路扩大到2023年的亏损33.83亿元。

同期,公司流动负债从30亿元出头飙升至96亿元,其中计息贷款从不到1亿元升至超20亿元,流动负债覆盖率(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则由30%出头升至近70%,显示出短期偿债风险。

因而,微创医疗也数次“借新还旧”以度过危机。2024年4月,微创医疗宣布取得了一笔最高2亿美元的贷款融资,并将获得超3亿美元信贷,以偿还即将到期的4.48亿美元可转债。
但这2亿美元中的5000万美元被设下对赌协议,条件包括微创医疗2024年、2025年亏损额分别不能超过2.75亿美元、0.55亿美元,2026年盈利超9000万美元,否则需要提前还贷。

也由此,在2023年业绩预告中,微创医疗罕见表态“不能再亏了”,提出聚焦业务、提高收入、降低研发费用,在未来几年大幅减亏并实现盈亏平衡。其也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称在反思“生产上市公司”的策略,对单纯依靠资本的战略做出修正。
随后的2024年,界面新闻注意到,微创医疗开始由研发向全面营销转型。其运营三费较2023年下降24%,其中研发费用从3.79亿美元大降43%至2.17亿美元,占比由40%降至21%。截至2024年末,公司雇员人数6347人,相较2022年末减员约1/3。同时,公司也以重组出售非核心业务来优化业绩。2024年,其资产处置收益大增至1.15亿美元。

不过据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微创医疗当期收入同比下滑不超过4%。除手术机器人业务外,其他主要业务板块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增速放缓。同期,公司预计录得不超过1.1亿美元的亏损。
界面新闻注意到,该亏损金额与2024年上半年持平,并刚刚达成前述业绩对赌条件。而要达到2025年全年业绩对赌条件,下半年微创医疗至少要盈利0.55亿美元。
此时,国资力量战投微创医疗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后者业绩和公司治理水平,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