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暑期档中脱颖而出,上映仅6天票房就突破7亿元,预测总票房更是超过30亿元。影片本身也凭借其极高的艺术品质,实现了“叫好又叫座”,是继春节档《哪吒2》之后,又一部现象级影片。然而,随着影片热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个别平台上,包括该片导演在内的主创团队遭遇具有明显指向性的恶意攻击,甚至形成针对个人的网络暴力。毫无疑问此类网暴乱象是以艺术讨论为名歪曲历史、制造历史虚无主义,但表现更激进、性质更恶劣,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题材是日军侵华期间制造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照相馆》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罪证——相机胶片的传递作为主要线索,和近年来国际社会主动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等史料捐赠给我国形成呼应。影片超越传统意义上“宽恕”或“理解”侵略者的套路,而是通过对日本青年军官转变的刻画,准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暴行作为一种生态,是如何不断自我繁殖与自我扩张的,也让人们看到,除非对军国主义进行彻底的清算,否则就始终存在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的风险。整部影片将历史现场的草蛇灰线以比较高的完成度呈现在大银幕上,既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的鲜活缩影,也是反法西斯文艺的重要作品。
反法西斯文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艺和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在文学、影视、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有着《辛德勒的名单》《第五交响曲》《安妮日记》《人间的条件》《格尔尼卡》等众多文艺经典代表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于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不同形态的法西斯主义都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展现了全人类对法西斯主义的痛恨和反思。这恰恰是因为反法西斯文艺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体现。
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已经出现的针对《南京照相馆》的网暴现象,究其本质而言,不仅仅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而且有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系统性反思。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以来的“癌变”思想,并不局限在个别国家,更非独立于现代历史进程之外,而是世界范围的历史顽疾。能否正视法西斯主义对于全人类的巨大伤害,并从中充分汲取教训,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社会新秩序。二战后,德国对于纳粹历史的深刻反省,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日本极右翼团体一再试图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主义侵略行为,既是拒绝汲取历史教训,更将给亚洲乃至全球和平稳定带来新的隐患。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也将给日本社会带来伤害。
电影艺术当然可以有正常的讨论乃至批评,但坚决反对借此进行网络暴力。尤其是在当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所谓的“仇恨教育”。这不仅扭曲了观众对影片的真实评价,也严重干扰了影视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是诋毁了我国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就。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几年来对于主旋律、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不时出现网暴乱象。特定类型的行为体通过网络水军及黑灰产渠道,借助电影、游戏这些看似主流政治、经济议题之外的文化娱乐议题人为制造舆情,其中是否有境外对华认知战的因素令人怀疑。
总之,唯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未来。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文艺,不仅是来自历史深处的警钟,更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灯塔。反法西斯文艺的最大价值,正是通过文艺的方式,为人类社会提供艺术的、审美的、精神的反思与启迪。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反法西斯文艺所捍卫的也是全人类文明的底线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