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江孜氆氇如何赢得近千万订单? 看上海援藏背后的故事

adminddos 2025-07-31 17:01:54 2
江孜氆氇如何赢得近千万订单? 看上海援藏背后的故事摘要: ...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孜氆氇编织技艺流传已有千年之久。

在江孜县著名的景点帕拉庄园附近,江热乡班觉伦布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有一家叫阿佳格桑的工坊。19名当地的藏族妇女在这里工作,他们有的织羊绒氆氇,有的制作江孜藏毯,还有的在钩织玩偶。

有客人来询价,会有普通话非常流利的藏族妇女来接待客人。哪件顾客看中的商品如果没货了,他们会说“可以加微信,包邮发过去”,十分热情且熟练。

阿佳格桑工坊2024年7月正式开业,这家工坊是依托江孜当地的藏族妇女格桑卓玛经营的一家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2024年至今,阿佳格桑工坊承接来自上海一家公司的订单900余万元,仅加工费就已收入60万元,纯收入也已经达到30万元,比之前增加了几倍。

7月中旬,澎湃新闻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在江孜县采访了解到,阿佳格桑工坊背后,是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牵线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提升当地藏族妇女的羊绒氆氇技艺、订单式生产羊绒氆氇制品,助19名藏族妇女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的故事。

阿佳格桑工坊中售卖的卡垫(即藏毯)和羊绒氆氇。 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摄

把氆氇卖到上海去

41岁的格桑卓玛个头不高,也不太会讲普通话,不过即使没有什么语言上的直接交流,她拿出自己的氆氇作品,并附上真诚、大方的微笑,就已经足够打动消费者。询价和下单的声音一时间在她的工坊里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江孜县阿佳格桑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格桑卓玛。

2024年,格桑卓玛成立了阿佳格桑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18名藏族妇女一起生产羊绒氆氇制品。

一直在江孜县生活的格桑卓玛在2020年时,就曾开了一家手工业合作社,主要生产藏毯和氆氇(氆氇是藏语音译,用羊毛织的毛料,是西藏最普遍、最常见的传统衣料)。当时格桑卓玛成立的合作社里工作的藏族妇女不多,大概有四五人,合作社一年的收入约有三四十万,刨除人员工资等成本之外,净利润约有四五万元。

央吉是江孜县群团工作部的党组书记,2022年她担任江孜县商务局局长的时候,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江孜的好东西卖出去。

2022年11月,央吉找到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组长、时任江孜县委副书记的胡发炜,提出是否能帮忙对接,把江孜氆氇卖到上海去。

胡发炜很快便开始着手对接联系。他回忆,其时,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涓公司”)已有计划在西藏做和氆氇有关的生意,先前已经和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接触过,不过当时正逢疫情。等到胡发炜到江孜工作后,他看到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组长、时任江孜县委副书记张毅留下的一张沙涓公司创始人郭秀玲的名片,于是便拨通了名片上的电话。

“我们的想法和江孜当地的情况还蛮匹配的,郭秀玲女士的理念和做事的决心,以及对西藏的情怀,让我觉得还是很有可能做成的。”胡发炜回忆,当时受限于疫情没法见面,但双方在线上已有比较充分的沟通,对于接下来培训藏族妇女,订单化生产手工羊绒氆氇制品的事情已经有了初步设想。

2022年底,胡发炜第一次回上海休假,便和胡秀玲在外滩附近沙涓公司的一家旗舰店内面谈了关于江孜氆氇如何发展的事情。这次最初的见面之后,双方基本确定了由沙涓公司培训江孜藏族妇女成为成熟的手工艺人,再由这些藏族妇女承接沙涓公司的羊绒制品订单。

很快,2023年3月,郭秀玲便带着公司设计师等相关人员抵达日喀则,开始实地考察双方合作的具体事宜。

胡发炜回忆:“那时是想培训一批人,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织出一批产品,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预期。”

郭秀玲到江孜考察了几家规模比较大的氆氇合作社后不久,2023年4月,央吉便带着第一批14名江孜当地的藏族妇女启程出发,到上海的沙涓公司接受培训。比如传统的氆氇幅宽只有20公分,但是真正走向市场的羊绒氆氇幅宽需要多种尺寸,不能仅限于20公分的宽度。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原材料、花色、花样等方面的改进,藏族阿佳(藏语里姐姐的意思,是对藏族妇女比较礼貌、尊敬的称呼)们都要逐一学习。

14名藏族阿佳分别来自江孜当地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社,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副组长,时任江孜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沈晨卫介绍,当时有几家大的合作社可能目标更明确,想要签下沙涓公司的代工订单。而在这期间,原本合作社规模不大的格桑卓玛却脱颖而出。

阿佳格桑工坊里藏族阿佳用传统织法制作江孜藏毯。

脱颖而出的格桑卓玛

在上海学习的一个月里,格桑卓玛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为了能在公司学好技术,她把自己一位亲戚家的姐姐和央吉都拉入一个微信群里,请他们帮助翻译。

一个月培训结束回到江孜后,格桑卓玛又自己在家努力练习羊绒围巾的织法,终于织出了符合沙涓公司要求的羊绒围巾。而在第一批培训的学员中,最终也只有她完全掌握了羊绒氆氇的织法,能织出完全符合沙涓公司要求的羊绒围巾和披肩。

“当时第一批回来只有格桑卓玛,真正上手以后达到要求,然后格桑卓玛开始带队伍。第二批再选送学员到上海去培训,那就全部抢着上机了。”胡发炜说,格桑卓玛的努力和魄力也让他有了新的想法。

“考虑到完全代加工,产业实现不了本土化,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胡发炜说,于是他们计划利用上海援藏资金,在江孜县的班觉伦布村打造一个集纺织、展示、售卖于一体的“阿佳格桑工坊”。

2024年7月1日,格桑卓玛带着18名藏族阿佳入驻这个工坊,一方面生产沙涓公司的羊绒氆氇订单,另外也可以售卖自己生产的藏毯等产品。这处房子计划前三年免租,等到格桑卓玛的工坊走上正轨之后,再付租金给班觉伦布村村集体即可。

阿佳格桑工坊里的藏族阿佳在改良织机上制作手工羊绒氆氇制品。

有沙涓公司稳定的订单做保障,阿佳格桑工坊的发展也得到了多方的资金支持。工坊里的13台新型氆氇纺织机器,是沙涓公司设计改良的新机器。每台机器售价7800元,江孜县农业农村局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购买了这批机器,投入到阿佳格桑工坊中。

2024年7月至当年年底,合作社为沙涓公司生产了手工羊绒氆氇围巾、披肩1000条,产值378万元。今年预计生产羊绒氆氇围巾、披肩2000条,产值600万元。而2024年以来,格桑卓玛合作社收到沙涓公司支付的加工费共计60万元。

郭秀玲告诉澎湃新闻:“在阿佳格桑工坊销售出去的沙涓产品,利润也全部归格桑卓玛的合作社所有。我们真的是想最大程度帮助当地女性。”

沙涓公司曾出资,带格桑卓玛到巴黎去推介手工羊绒氆氇制品。2024年1月,在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上,格桑卓玛合作社里生产的手工羊绒氆氇围巾、披肩等产品共卖了10万欧元。

如今,合作社里的藏族阿佳按照计件的方式结算收入,最高一个月可以收入一万多元。

残疾姑娘次仁片多从16岁开始学习钩针,现在在阿佳格桑工坊工作,钩一些小玩偶。2023年,央吉带着次仁片多一起到沙涓学习更多更好的钩针技术。

次仁片多制作的羊绒钩针玩偶。通过沙涓公司牵线,北京一家酒店曾订购了次仁片多钩织的500个玩偶。目前次仁片多制作的玩偶销量已超过1000个。

次仁片多获得的诸多奖状,都摆在阿佳格桑工坊。沙涓公司以高于内地4倍左右的手工费,收购次仁片多钩织的玩偶。同时次仁片多的母亲也在阿佳格桑工坊工作,母女两人以前每年收入为2000多元,现在每月收入已超过6000元。

由羊绒氆氇订单带来的本土化产业链

江孜县有2万余只山羊。当沙涓公司在格桑卓玛的合作社下了订单之后,他们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检测了一下江孜本地山羊的羊绒质量,结果却令人意外的“很好”。

“长度够,羊绒也很细,更柔软。”沈晨卫告诉澎湃新闻,不过品质好的羊绒量并不大,所以江孜决定在龙马乡的一个村里,将700多只羊集中在一个合作社,统一试验:当羊吃得好、营养好的时候,羊绒质量会不会更好。

据微信公众号“江孜县发布”消息,自2023年10月,对江孜县龙马乡宗卓村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实施相关项目以来,宗卓村746只绒山羊委托给合作社进行集中饲养管理。在合作社的放牧+补饲的饲养技术模式下,当地绒山羊的产量、羊绒纯净度和长度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母羊产仔率提高到100%、小羔羊成活率达100%。

营养跟上了,山羊存栏量也有大幅提高。该合作社饲养的绒山羊存栏量从原有的746只提增至1260只,提增68.90%;绒产量从2024年110斤提增至今年的210斤,同比增长率为90.91%。

今年以来,沙涓公司已和宗卓村签署了1吨的羊绒购买合同。为了提升当地农牧民群众养羊的信心,沙涓公司按照高于市场价10元、每斤160元的价格收购宗卓村的羊绒。收集好的羊绒发回上海,加工、染色之后,再发回江孜县,由阿佳格桑工坊的阿佳们按照公司发来的图纸手工制作羊绒氆氇围巾、披肩等。

2024年5月,江孜当地农牧民群众在内蒙古鄂托克旗一家养殖场里体验羊绒收绒。微信公众号“江孜县发布”图

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羊绒产业,2024年5月,江孜县商务局组织25名江孜当地的农牧民群众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山羊养殖与羊绒收绒技术产业提升调研培训。而这次的培训经费也来自江孜县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

与此同时,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还投资在班觉伦布村建设了羊绒纤维检测中心,附近的农牧民都可以送羊绒到这里检测羊绒品质。

澎湃新闻了解到,自上海援藏干部牵线搭桥对接沙涓公司开展培训、签订订单等合作事宜至今,江孜本地已有75名藏族妇女赴上海培训。今年十一月还将有第四批25人赴上海沙涓公司培训,学习技术。

赴上海的培训资金、阿佳格桑工坊的硬件设施建设、羊绒纤维检测中心的建设……上海援藏资金每一笔都用在了藏族百姓的培训和当地的产业发展上,也因为这些有针对性的投入,目前江孜羊绒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从养羊、抓绒的前端产业,到做大做优的阿佳格桑工坊,再到江孜设立的‘质检研发基地’和‘花型设计中心’等。”胡发炜提到,“除去染色,羊绒制品的核心环节基本已在江孜落地,全部实现了本土化,也期望未来江孜能做出自己的羊绒氆氇品牌。”

阅读
分享